讀易散記:周易下經
艮卦六爻
☯ PDF
●自明

 九三。艮其限,裂其夤,厲閽心。

虞翻注:「限,要帶處也,坎為要,五來之三,故艮其限。夤,脊肉,艮為背,坎為脊,艮為手,震起艮止,故裂其夤。坎為心,厲,危也。艮為閽,閽,守門人,坎盜動門,故厲閽心。古閽作熏字,馬因言熏灼其心,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,荀氏以熏為勳,讀作動,皆非也。」

依李氏疏解釋。「限」九三,三當艮上下兩象之中,「限」當一身之中,故云「腰帶處也。」(「要」即「腰」)。互坎為水,腎象也,黃帝內經曰「腰者腎之府。」故「坎為腰。」說文曰「腰,身中也。」觀卦九五來之三,與三易位而成艮,三當身中為「限」。馬氏云「限,要也。」故「艮其限。」夤,鄭本作「夤」,馬氏以為夾脊肉,是也。艮有背象,坎陽在中,美脊,故為「夤」。說文「列,分解也。」裂從「列」。艮為手,說卦傳文。震,起也。艮,止也。艮手動而止之,有分解之象,故曰:「裂其夤。」艮為閽寺,故「為閽」。祭義:「閽,守門之賤者也。」故云「守門人」也。互坎為盜,艮為門闕,互震為動,以坎盜動艮門,坎為「心」,故「厲閽心。」古熏作閽字者,漢書百官公卿表「光祿勳」,如淳注「胡公曰勳之言閽也。光祿,王公門。」是古「閽」「勳」假借字,「熏」「勳」又通也。虞氏不取馬荀之說,故非之。李氏疏案語:愚案,坎水固無熏灼之象,然坎為心,坎下伏離為火,以水加火,是熏灼其心之象也。「荀讀作動」者,互震為動。動心為操心至危(孟子盡心上篇:獨孤臣孽子,其操心也危。)故厲也。二說皆可存。

象傳曰:「艮其限,危閽心也。」

虞翻注:「坎為心,坎盜動門,故危閽心也。」

李氏纂疏:三坎為心,又象坎盜動艮門,故「危閽心也。」李疏案語:愚案:在艮之象,坎陽又陷陰中,危亦甚矣,即孟子所謂「其操心也危」是也。又坎心伏離火,故有熏心之象。

 六四。艮其身,无咎。

虞翻注:「身,腹也。觀坤為身,故艮其身。得位承五。故无咎。或謂妊身也。五動則四體離婦,離為大腹,孕之象也,故艮其身。得正承五,而受陽施,故无咎。詩曰,大任有身,生此文王也。」

依李氏疏解釋。說文「腹,厚也。一曰身中。」故云「身,腹也。」觀卦下體坤為腹,故「為身。」在艮,故「艮其身。」无應宜咎,六四是陰爻,得正位,承五伏陽,故无咎。孟子盡心篇曰「守孰為大?守身為大。」「艮其身」者,守身之謂也。守身,故「无咎」也。說文「妊身,懷孕也。」故「謂妊身也。」五失位,動則四體成離,離中女為婦,離為大腹,說卦傳文。婦有大腹,懷孕之象也,故曰「艮其身。」得正承五,五伏乾陽,陽為施,四受陽施,故「无咎。」「大任有身,生此文王。」詩經大雅大明文。毛傳云「身,重也。」鄭箋云「重為懷孕也。」兩艮相重,有兩身象,故謂身為任,而引詩辭以明其義也。

象傳曰:「艮其身,止諸躬也。」

虞翻注:「艮為止,五動乘四則妊身,故止諸躬也。」

李氏纂疏:「艮,止也。故為止。五動乘四,成離,為大腹,又兩艮重,身為妊,故曰止諸躬。五陽動而四有身,言孕在四之躬也。」





【前期連結】艮卦大象傳、六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