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光大師「慚愧」的修行方針.四
●廣心

  二、臨時

二、臨命終時

眾生在生死流轉中,難有自在的,受著業力擺布。當下的生命,經過了生老病而至死亡的階段,就轉而開始另一期新的生命,也就趨於「後有愛」的影響了。死而又生,前生與後世之間,不一不異,不斷不常的延續,能從這相續不斷而知無常,那是少之又少了。

以這一輩子來說,個人造作的業,是難以計算清楚的,而過去生生世世中未了的業力,累積到了今生,真可說是帳帳難清。那麼這無以計算的業感,是如何緣起而招感後報呢?這就是臨命終時重要的課題了。

眾生這難以衡量的通身業力,如何招感果報,不出三大方向:

甲、「隨重」:造作重大的善業、重大的惡業。這業感的影響力是非常強大的。到了臨命終時「業相現前」,或見天堂,或見地獄,或善或惡的重業,決定了未來的趣向。

乙、「隨習」:一生中雖無顯著的重業牽繫,但一生中所作的善惡業,也在不斷造作薰染的狀態下,形成一種習慣性,這也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。到了臨命終時,這種習慣的業力,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感招來生的果報。

丙、「隨憶念」:臨命終時,心神恍恍惚惚,倘若能憶念善行,就有可能引發善業而感招人天的果報。反之若忽而憶惡行,也就可能引發惡業而墮入三途惡趣了。所以說臨命終時的憶念,是非常重要。

淨土宗念佛求往生就是從這一方向而推展的,臨命終時,最好能為亡者開示說法、念佛。激發亡者憶念生前的善行淨因,引發淨業來感招。臨命終的助念,也就是這一道理。

印祖在〈臨終三要〉,說明念佛得蒙親垂接引的要點:印祖說:

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,皆為障礙,致受禍害,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。須知自己一念真性,本無有死。所言死者,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。若不念佛,則隨善惡業力,復受生於善惡道中。若當臨命終時,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,以此志誠念佛之心,必定感佛大發慈悲,親垂接引,令得往生。

在臨終這一瞬間,印祖強調了三個方向:

一、善巧開導安慰,令生正信。

善巧就是應機而能隨緣,「捨究竟而取究竟」。生死如夢如幻,亡者若能體會,更能放下一切執著,一心念佛蒙佛加被了。

二、大家換班念佛,以助淨念。

印祖曾言:「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,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,此等功德何可思議。」助念是有其必要性的,因為臨命終的人畢竟心力孱弱,不容易提起精神相繼長念,這時善友的扶持是有必要的,較容易一鼓作氣得到利益。依因緣法則來說,幫助他人淨念往生,往後當然也會得到他人助念的果報。

三、切戒搬動哭泣,以防誤事。

這是對眾生貪染與瞋恚兩方向去考量的。四大假合而至四大分離,此時的病人不由自主,稍有動作則手足身體各處,恐有扭裂拗折之苦,瞋心必隨之而生,則佛念當下落空,而瞋心障門當下生起。又若家屬念念情愛不捨,佛念止息,而貪染愛心隨業而來,如此何有解脫之分?

印祖在〈復高邵麟居士〉信中更強調,時候一到,撒手便走,即是「今日死今日往生」高尚脫俗的情操。印祖說:

況求生西方者,不可怕死。若今日即死,今日即生西方。所謂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豈可今日要死,且不願死。既貪戀塵境,不能放下。便因貪成障,淨土之境不現,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。境現,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。往生西方,便成畫餅。故修西方人,今日死也好,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。一切任彼前業,不去妄生計校。倘信願真切,報終命盡,便即神超淨城,業謝塵勞。蓮開九品之花,佛授一生之記矣。

因為信願真切,而能從容面對死亡,這是印祖強調的態度。凡夫誰不怕死,又如何能不怕死呢?印祖的理由是「朝聞道,夕可死」這種灑脫情懷,是不貪戀塵世的態度,也是以智化情的慧解脫方式,了達各種緣起的真相。就如同正念安詳、捨報從容的夏蓮居所言:「理明、信深、願切、行專、妄消、真顯。」才有可能不為外境迷惑動亂。

印祖提醒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有情世間的必然現象,一生貪著,更造成憂苦。既然要求生西方,當捨報的那一刻也必定是往生的那一念了。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印光大師「慚愧」的修行方針.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