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六十七
●簡智果 講述  
●孟昌、慧玲整理

頌文: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

或問: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,如何教導眾生,令一切眾生,統統安住在菩提道上,永不退轉呢?

這個問題,以下二句頌文,即有說明。

頌文云: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」


超出常倫諸地之行

先看上句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。倫是順序之意。常倫是一般的順序,即指按照階位進修菩薩道的順序。

譬如:十信位修圓滿後,修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一階一階循序而到十地,十地的第一地殊勝行修滿了,再向上進一步,修第二地殊勝行。

譬如初地菩薩,以修布施度為主,布施度修滿了,再登上二地,修持戒度為主﹔持戒度修滿了,再登上三地,修忍辱度為主;一步一步,一地一地往上進修,不可躐等。

此即「常倫諸地之行」,按照順序修習十地殊勝妙行。

但是,現在發菩提心、信願念佛眾生,達到一生補處,是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,來到達一生補處地位。以淨土念佛法門,超越勝過一般的修行法門,來教化眾生,令一切眾生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何以「淨土念佛法門」是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呢?天親菩薩在《往生論》下卷說:「即見彼佛,未證淨心菩薩,畢竟得證平等法身。與淨心菩薩,與上地菩薩,畢竟同得寂滅平等。」

凡是能依本論所說之五念門(禮拜門、讚歎門、作願門、觀察門、回向門)修行成就,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;此時,雖然只是初地以上,七地以下,尚未證得淨心地之菩薩,但最後終究能夠與八地以上─已證得淨心之菩薩,一樣一樣,證得平等法身,又叫「自性法身」或「理法身」。理法身是人人本具,個個不無,所謂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故曰平等。

七地以下,尚未證得淨心的菩薩,因為往生西方,見到阿彌陀佛,卻能夠與八地以上已證得淨心菩薩,甚至與等覺菩薩一樣,同證平等法身,這就叫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。

又善導大師在〈往生禮讚偈〉上說:「到彼華開聞妙法,十地願行自然彰。」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、見佛、聞法之後,蒙佛力加被的緣故,雖然只證得初地菩薩的階位,但是所有十地菩薩之大願大行,自然而然,明顯現前。

這種一修一切修,一地即一切地,叫做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。

古德言,依靠自力修行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,按照次第,修行階位一步一步由下而上,漸漸修行而出離生死的法門,叫「豎出」法門,亦即經文所說「常倫諸地之行」。

若是依靠二力:自力──信願念佛,他力──佛力加被,即可不必按照一般修行階位次第,而速證無生真理;未證淨心菩薩,畢竟得證平等法身,與淨心菩薩──上地菩薩,畢竟同得,這即叫「橫超」法門,亦即經文所說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。

現在這些悲心甚切,乘願再來的菩薩,回到生死苦海中,廣度眾生,就是採用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,可以不按次第,橫超三界的淨土念佛法門!

兩次橫超

以前雪公也常說:淨土法門之殊勝,就在於「兩次橫超」,今略說之。

第一次橫超是「橫超三界,帶業往生」。

意思是說:此土眾生,修淨土念佛法門,能斷惑,當然最好!若不能斷惑,只要能伏惑,當生即可蒙佛力接引,橫超三界,帶業往生西方,了脫「分段生死」(六道凡夫之生死),這就叫「第一次橫超三界」。

民初圓瑛法師說:「豎出三界,如蟻子上於高山;橫超三界,如風帆行於順水。」依自力修普通法門,想出三界了生死,就像螞蟻從山下要爬上山頂一樣,不知道要爬到何年何月何日。若修學淨土念佛法門,自力與佛力相配合,橫超出離三界,了脫生死,就像帆船順風而下,一日千里!

這是修淨土法門第一次橫超。

第二次橫超是「橫超同居,生常寂光」。

修淨土念佛法門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因為是帶業往生,所以只能往生到凡聖同居土。雖然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,卻可由凡聖同居土,橫超到常寂光淨土(即「佛」所安住的淨土,常住不滅,寂靜安樂,光明無量的淨土)。

若是修普通法門,則是豎出。即必須先斷見思惑,才能由凡聖同居土,登上方便有餘土;又必須斷一分無明,才能登上實報莊嚴土,並且分證常寂光淨土;又必須斷盡無明,才能究竟登上常寂光淨土。所花費之時間,從十信位修滿到究竟圓滿之佛果,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。

若是修學淨土念佛法門,從凡聖同居土橫超到實報土,成為一生補處菩薩,則是當生成就,一生成佛!

由這二次橫超,可知修學淨土法門之殊勝,確實是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」。

4-a.png
【圖說】豎出三界,如蟻子上於高山;橫超三界,如風帆行於順水。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