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卅二
●雪窗研學小組
【經文】
其音演暢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
【要解】
五根者:信正道及助道法,名信根。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勤求不息,名精進根。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更無他念,名念根。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,相應不散,名定根。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觀於苦等四諦,名慧根。
〔研討〕
問:五根和前面四如意足有什麼關係?道品中有一種叫「相生道品」,修四如意足以後,就能生五根。但修四如意足之後,怎麼生五根?這兩者有何關係?
答:四如意足是達到定的功夫,觀四念處,對一個法門能夠安住在上面,心能夠定,能夠欲、勤、心、觀。像我們修淨土法門,在念佛法門上,如果能夠佛號一提起就安住一心,接下來會如何?
《要解》有一段問答。問:「七日不亂之後,復起惑造業,亦得生耶?」答:「果得一心不亂之人,無更起惑造業之事。」有人問,得了一心以後,還會不會亂?蕅祖說不會。
為什麼不會亂?因為已經生根了。生什麼根?信心的根。之後會繼續精進念下去。心也一直長住在佛號,能夠在當中不亂,開智慧。所以一心以後不會亂,生根了,生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根。
我們常看有些人說念佛沒有效果,不念了,改念別的菩薩名號。為什麼會改變?因為心沒有定在上面,還沒有著力,當然沒有信心。
如果在念佛法門能夠安住,接下來你的信心越來越增長,那叫生根。印祖教我們「莫換題目」,在修行當中,為什麼會一直換題目?就是沒有生根。
問:請問信心生根是什麼情形?《要解》解釋,信是「信正道及諸助道善法」,根有護持、生長的意思,相信正道、助道,能生長什麼?精進根為「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勤求不息」,「勤求不息」就是精進生根。「根」的意思要解釋出來,否則無法區別後面的五力道品。
答:根當然能生長「力」,信根就能生長信力,精進根就能生長進力。根能護持前面所修的念住、正勤、神足,使這些功夫不退失。
根把慧照的功夫建立起來,到五力就開智慧,有力量斷煩惱。這時候就有根的力量,安住不再動搖,前面所修的這一些法不會退失。
信根能夠生「道」,道有藏教的道,有大乘佛法的道。有信根以後,在道上面才能卓然而立,能夠立足,安住不動。
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叫五根,因為能生種種善法,修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條,如果生根,什麼善法都能生長出來。能對治五種大隨煩惱,即不信、懈怠、掉舉、放逸、無明(不正知),這是平常很會犯的煩惱。
第一,不信;第二,進進退退,就是懈怠;第三,常常心收不回來,放逸;第四,一用功夫就東想西想,掉舉;第五,不正知,對境界沒有很清楚的了解。
有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以後,能生根,接下來能生出各種善法,而且往所修的「道」上面,就能夠一直生根,護持下去。
問:慧根,依《要解》說是「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觀於苦等四諦」,這是在極樂世界鳥音的演法。而極樂世界是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請問極樂世界怎麼會有苦、集呢?
答:這一段《要解》文,在注解經文的鳥音演法,三十七道品是從五根開始。
依《蕅益大師淨土集》,極樂世界四土:凡聖同居土,無分段的八苦等;方便有餘土,「方便體觀巧,無沉空滯寂之苦」;極樂的實報土,沒有隔別不融的苦;寂光土,沒有法身滲漏、真常流注之苦。
所以到了極樂世界,沒有這些分段八苦,但我們可以去觀娑婆世界的八苦;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有沉空滯寂之苦,實報土有隔別不融之苦,這一些是極樂世界所沒有,從這裡更產生對正道及諸助道善法的勤求。
此外,四諦有四種,藏教人觀生滅四諦,通教人觀無生四諦,別教人觀無量四諦,圓教人觀無作四諦。《要解》講完三十七道品之後,蕅祖做歸納:在極樂世界可以觀圓教道品。例如無作四諦的苦諦,極樂世界人民觀的苦諦是什麼?原來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都是真如,都是不離真如本性,他們看到的苦諦是這個。集諦本來是很多煩惱、塵勞,觀無作四諦時,集諦是本來清淨,無集可斷;極樂世界人民,觀的集諦是如此。所以隨著眾生根器,觀的四諦不一樣。
問:三十七道品是對我們凡夫講的,還是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講的?因為已往生的人境界應該比較高,已經是圓教的境界。要以極樂世界的觀點來準備,還是以凡夫的角度講三十七道品?
答:三十七道品是講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品。學佛法,不論到哪個時間、哪個空間,都需要三十七道品,我們當然是以目前修學的境界來看。《便蒙鈔》就分兩段,大部分都是以我們凡夫界來注解,後面則特別對淨土方面。
【圖說】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名五根,因為能生種種善法。如果生根,什麼善法都能生長出來。
(待續)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