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臨時
臨終相隨心
但在臨終這一剎那,淨土又是如何顯現呢?
「阿難起整衣服,正身西面,恭敬合掌,五體投地,禮無量壽佛。白言:『世尊,願見彼佛安樂國土,及諸菩薩聲聞大眾。』說是語已,即時無量壽佛,放大光明,善照一切諸佛世界。」
阿難向西頂禮,即見西方聖境,凡夫為何總是擦身而過,睹面不識呢?承上文印祖說明了因貪成障,貪著俗緣則善惡趣必然相習;反之若能放下萬緣,今日死今日生西,當下死當下生西。偷(攀緣)心一蕩除,則如面佛天,行者當來能任運隨緣,則往生有分。
但我們不禁要問,印祖「相隨心現」的微妙觀點,其理論依據又是什麼呢?印祖說:
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,乃生佛感應道交。雖不離想心,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,絕無佛聖迎接之事。心造地獄,臨終則地獄相現。心造佛國,臨終則佛國相現。謂相隨心現則可,謂唯心無境則不可。唯心無境,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,則無過。
意以思想生,相之隨心所現肯定了「相」,《智論》卷五一說:「此性深妙,云何可知?以色相力故可知。」這說明了藉相現以通達「性」。
「相」指的是能知道現象的顯現是如何,就如見到了國劇臉譜與扮角和服飾,可以知道他是誰?又代表什麼?而生佛感交,則是從「性」這觀點談的,眾生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,性亦即一切法之自體,是離名絕相,非語文意想(符號)所能表達的。但法性又不能不依語文、意識而顯出它的實性,這與認識論有關,是淨土念佛法門重要論題。
心淨則佛土淨
為何念佛人一念清淨心,則清淨佛土當現呢?清淨佛土世界又在哪裡?是遍虛空遍法界嗎?是說明無所不在、無處不在嗎?這種種意味著行持的人,於清淨心當下,就是清淨佛土的開顯。
又什麼時候能見到呢?如釋迦牟尼佛所言:「心淨則佛土淨。」因此,行者的清淨心現前就是清淨佛土現前。心就如同水,水要清淨,沒有染汙,水要平,沒有波動現象,這個水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見外面的境界,照得清清楚楚。倘若水已濁亂、有波浪,它這一清淨照見的功能就喪失。心不動就是覺,心一動就迷了。
印祖藉此說明唯心所現的意涵。所以,凡是存在的,當不能離開相分。但此處延伸出另一問題,臨命終者亦可能有各種因緣,也應顧及當神識昏迷時的情境,又如何能相隨心現呢?
臨終神識清明
印祖獨到見地開示,臨終人應如何令其神識清明:
凡臨終人,神識昏亂,若服大悲水、或香灰水、大悲米水,均可神識清明。若又有人助念,決定念佛而逝。
神識昏亂,昏則懵然無知,不加精進之功。亂必心念動搖,難以攝伏。於是諸禪觀無由成就,遂致沉墜苦海。《大悲心陀羅經》云:「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,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」,大悲水之神效其來有自,菩薩願力、行者道力、咒音之妙,非語言文字可蠡測。
當今科學實證主義的量子力學與佛法對話,也有多方學者著手研究。如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與佛教思想的融通,認為佛教的空性論存在一種物理學的基礎,這個基礎可以用量子力學來予以說明。也就是說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人們領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徑,由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數,探討佛法上的「自性」,在科學時代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認知模式。這是因應現代性的一個新趨勢,也可說明所謂:「緣起法甚深,菩提道甚難。」誠心服用大悲水,令神智清明是可能的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