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五四)
●子圓
PDF注音版
  先進第十一.之三

  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
  言語:宰我、子貢。
  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
  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

孔門德行科大哲,有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及仲弓;言語科大哲,有宰我及子貢;政事科大哲,有冉有及季路;文學科大哲有子游及子夏。

本章並無「子曰」兩字,所以不是孔子直接說出的內容。並且記錄的十位弟子,都敬稱他們的「字」,而不敢直呼他們的「名」。

德行ㄒㄧㄥˋ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」,「德」,是內心的功夫;「行」,是外在的實行,都不假借於言語。「德行」排在四科之首,高出各科。可見「德行」是孔子最為重視,也是孔門弟子必學必備的學科。顏淵好學,不遷怒、不貳過,做到克己復禮,是德行第一的高賢。閔子騫,孝行感動父母,全家因此和樂融融;他節操高尚,不接受僭禮大夫的官職。冉伯牛,雖染惡疾,孔子肯定他德行高潔,只有感嘆天命使然。仲弓,力行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深具領袖的德能。

言語:宰我、子貢」,「言語」,不同場合與不同職務,使用的言辭就有不同變化,內容巧妙沒有固定的標準,能適切表達並不容易。例如出使他國,應付各式場合,面對重要人物,言語都能得體,不卑不亢完成使命,這是難得的人才。

宰我,口齒伶俐,善於辯論分析,助益孔子的教學。他曾經請問孔子,為父母守「三年之喪」是不是太久了,改為一年會比較合理?孔子藉機說明守喪三年,正是回報子女三歲以前,父母常常懷抱呵護備至的恩德,所以三年之喪是天下人應守的喪期,這是出於天性。

子貢,悟性高,言辭善巧。衛國將發生父子爭國的政變,此事非常敏感,但必須有所應變。弟子都想知道,孔子會不會幫助現任的國君,卻不知從何問起?子貢就請問孔子,他只問:「伯夷、叔齊這兩位古代的賢人讓國時,心中有埋怨嗎?」孔子回答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有埋怨!」子貢肯定,孔子不會為衛國的國君而捲入政爭之中。另外,子貢曾代表魯國出使齊國、吳國、越國、晉國,完成了退齊兵、救魯國的任務,並且改變當時天下的形勢。所以言語發揮的力量是非常大的!

政事:冉有、季路」,「政事」,治理國政的事務。冉有,多才多藝。孔子肯定冉有能擔任「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」卿大夫的家臣。季路就是子路,勇敢果決,信守承諾,孔子肯定子路從政可以勝任。

文學:子游、子夏」,「文學」,古代聖王傳下來的典籍文章,孔子整理為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禮、樂、《春秋》六經。子游,以習禮表現最為突出。《禮記‧檀弓》篇,記載當時卿大夫及士庶人,遇到習禮有疑問時,都會請教子游。子夏,傳承了《詩經》及《易經》,曾經請問《詩經》:「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,何謂也?」就在問答當中,子夏悟到「禮後乎!」孔子讚嘆子夏能啟發他,可以和子夏深入談論《詩經》了!

學習本章,要能見賢思齊。應知「德行」是基礎,人人必備必學。「言語」必須講求信用,說話前先安排好次序。辦理各種事務,要盡忠職守,才能利益他人。更應研讀經典,培植「德行」的根本,它是言語辦事的指南。


8-a.png
【圖說】孔子,有三千弟子,七十二位賢人,其中十哲,德學兼備。(日本長崎孔廟雕像)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