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》箋注,指出讀誦方法及功效的差異:
讀書,第一遍稱做「諷」,讀熟之後則稱做「誦」,這是由淺入深。
蘇軾說:「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。」這與《法華經》的「無師智」是同一個道理。
人在讀誦方面的天性,有的有記分而無天分,或是有天分而無記分。若二分兼具,就屬於仙才了;二分都沒有,也就不必分析了。
平素的訓練中,有過目成誦之輩,沒過幾天就忘卻了,遇到事情需要動筆寫下,竟然用不上;而誦讀百遍的人,則終身不忘,需要用到的時候,下筆如有神助。
由此可知,天分、記分二分,即使習性相近,成就也會有天壤之別。所以誦讀學習的時候,儘管二分資質較差,只要竭誠、勤奮,也可以由淺入深。
順佛所說的人,就不會違背佛旨,並能實踐佛的行止。古德說: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;離經一字,即同魔說。」僅僅依照文字來解讀文義,十方三世佛都會喊冤;然而,離開經典的文字去闡述教義,便成了魔說法。
【箋】初讀曰諷。讀熟曰誦。由淺入深也。坡仙云。讀書百遍。其義自見。與法華無師智一貫。夫人之讀性。有記分而無天分。有天分而無記分。若二分兼者。仙才也。二分兼無。勿論矣。常試有過目成誦者。不數日忘却。臨事動筆竟不濟事。其誦百遍者。終身不忘。臨事落筆若有神助。故知二分之性相近。所造天壤。故誦習之時。雖拙於二分。惟誠惟勤。亦可從淺入深也。順佛所說者。不違佛旨。踐佛所行也。古德云。依文解義。三世佛冤。離經一字。即同魔說。
(《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