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光大師「慚愧」的修行方針.六
●廣心

  二、臨時

往生較做人易

印祖的念佛往生觀念已稍分明,但印祖認為一般大眾誤認求生西方淨土是困難的。印祖儆省大眾說:

求生西方,比來生做人容易。來生做人,比臨終往生還難。何以故,人一生中,所造罪業,不知多少。別的罪有無且勿論,從小喫肉殺生的罪,實在多得了不得。要發大慈悲心,求生西方。待見佛得道後,度脫此等眾生,則仗佛慈力,即可不償此債。若求來生,則無大道心。縱修行的工夫好,其功德有限。因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,故莫有大功德。

況汝從無量劫來,不知造到多少罪業。宿業若現,三途惡道,定規難逃。想再做人,千難萬難。是故說「求生西方,比求來生做人」還容易。以仗佛力加被故,宿世惡業容易消,縱未能消盡,以佛力故不致償報。

印祖是「方便說」,或是「究竟說」呢?

(一)「來生」是一樁什麼樣的觀念呢?(二)為何做人比往生難呢?(三)造業多少是如何計算的?

佛陀說法,唯一的目的,為了令眾生離苦得樂。眾生的苦痛,是身心的、社會的、自然的三類。經中也有說地獄苦、畜生苦、餓鬼苦。就如同樂,有現法樂、未來樂、解脫樂等。佛法的重心,是出世間法。佛法,當然不是為了現法樂,及後生樂。佛法的重心就是令眾生遠離一切苦,得究竟的菩提法樂。換句話說,「離苦」,即離一切生死苦,「得樂」,是為得究竟樂。

為何做人比往生難呢?人道的基本是五戒,往生的根本是信願。因此可以說,印祖認為一般人守五戒比具足信願還難。當今世道,若為了名譽、財利,這一自私的立場為動機,根本已背離了佛法,也造了「三惡道」的因緣。如果細細檢視內心,事實上,每個起心動念,總是圍繞著貪瞋癡。

也許有人會說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惡的念頭一起,即能覺察到,已很難得了。然而,這所謂的「覺」,事實上「是不覺」。因為,真正的覺悟,是惡念不起,就如同主人醒覺時,外賊當不敢來。若是惡念已起,就如同盜賊已進門,雖然覺知,只是防犯止非而已,令下一個惡念不再升起,這不能稱之為覺。

「業」的多少如何計算呢?若業障實有一自性,那又何能消除呢?若沒有業障,又何來苦受呢?這當從緣起法來說明,有和合相續的假我,才能成立業果相續。起了迷惑而造了善惡業,這一根本的錯亂,即是不明無我的真義,而執泥於「我」與「我所」,因此業障無量無邊。

若通達自性空而能離棄我執,即刻解脫。既然「業」是自性空,那必定是倚仗「緣」而起,因此,佛力的蕩除業障,即是建立了一微妙因緣。

仰仗佛力證圓乘

印祖曾自勵言:「汝將死,快念佛,心不專一,決墮地獄,餓鬼畜生尚難求,勿妄想人天福果。」娑婆眾生起心動念無一不是業,而仰仗佛力如順水行舟之易,不僅宿業可蕩除,亦蒙佛接引往生,故又言:「汝將死,快念佛,志若真誠,便預蓮池;聲聞緣覺猶弗住,定克證等妙圓乘。」印祖認為佛力之殊勝與持名念佛之妙,處處可見。當然五欲六塵是染著的根本,即貪婪的心一起,而情愛更是令人刻骨銘心,即使是老修行人也不免失念。

印祖提醒即使修心養德的工夫深,但是人的情愛一起,則正念仍有剎那即失的可能,不可不警覺。

有淨業正因,再加以正信心自念,眷屬助念,何慮不生。所不生者,由情愛一起,正念即失。勿道功夫淺。即功夫深,亦不能生。以凡情用事,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。

所以可以直言念佛求生淨土之人,若娑婆愛念不能淡薄,臨終必為此情愛之所繫縛,不得往生。情愛之執著,有輕有重,有厚有薄,不只是父母妻子,乃至親朋摯友、名利權位、文詩技藝、華服飲食、珍寶玩物⋯⋯不可枚盡。有一物之不忘,愛也;有一念之不遣,愛也。則念必不一,有一念之不歸於一,則不得生。

4-r1.png
【圖說】求生西方,比來生做人容易。來生做人,比臨終往生還難。

(全文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印光大師「慚愧」的修行方針.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