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法四依」真佛弟子.上
●藏密


4-s1-1.png
【圖說】學佛必經的「信解行證」四大步驟,都要遵循「法四依」」提出解決的辦法。

學佛,要依止何人學正法?哪一種是究竟的正法?實行時要如何揀擇可行之道?如何知道所證境界狀況?以上是學佛必經的「信解行證」四大步驟,都要提出解決的辦法,這一定要靠佛法的正知見。而正知見怎麼建立呢?蕅祖在〈金剛經偈論疏注序〉說:「予生平研討經論,必本四依,不喜近時意見穿鑿,茫無根據。」研究經論,必遵循「法四依」原則,參考古德注疏,不願茫無根據的穿鑿個人意見。

《大集經》說:「菩薩摩訶薩,有四依法。何等為四?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,依法不依人。」菩薩學佛的四依法,有何次第?隋代智者大師作《法界次第》,所列順序是依「信解行證」四階來說,所謂:信要「依法不依人」,解要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」,行要「依義不依語」,證要「依智不依識」。以下即依此順序,依古德所示介紹。

信「依法不依人」

人命生死無常,故不可依。正法亙古常新,故可依。學佛要依正法,不可依人,《法界次第》說,如《涅槃經》云,魔王尚能假作化身為佛,何況不會假其他身分?所以智者大師說,雖是凡夫,若所說與實相法相應,便可依信。若現的是佛身,而所說違背實法,也不應依從。

會性法師講《菩薩戒本經》,提到目前佛教界有「附佛外道」,最難分真假。身穿如來袈裟,而公開說拜佛沒有用、念阿彌陀佛沒有用,要人不要念佛、拜佛,只要給他「印心」即可,一旦「印心」,就開悟、成佛了,此問題最嚴重,何以故?因為他所說為觀音菩薩法門,不能說不是佛法,可是又叫人不要念佛、拜佛,且只有他的才對,其他拜佛、念佛都是錯誤。因此,有些人認為他說的是觀世音菩薩法門,慢慢跟他學的人就多起來,其實是「附佛外道」。

學佛要依佛法為憑,不依人言。現在有人提問題,說某人怎麼說,某法師見解又如何,那是依人。應該依法,以聖言量作標準,莫依人不依法。

解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」

深信佛法是「破迷啟悟,離苦得樂」的真實法後,進一步得去了解佛法。佛法現都存在經藏上,要依甚麼標準去研究了解?那就要「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」。

三藏中有了義經,有不了義經。明示中道實相、佛性之義,為了義經,依此而修,則萬行成就,能見佛性。不然者為不了義經,如小乘等經,不明中道、佛性;若依此而修,則萬行難成,不見佛性。想學佛之人,當先曉得哪一部經是了義,哪一部經是不了義,研讀時就能打破關卡,許多疑惑都能解決。

有蓮友問:四依法為佛金口所說,此中之「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」一語,不知指何經典,因教中各各分宗,各主各的經典為了義,究竟佛意以何為了義?

雪公答:了義者,明示究竟之實義,能令眾生依之而證無上正覺;不如此者,即不了義,並不限於何宗。緣各宗所依之經典,皆有其歸元,歸元即真實也,然亦小有分別。從大乘言,則視小乘為不了義;從小乘言,則視人天小果為不了義。

中國佛教有八宗,各宗都有所遵循的經典,如賢首的《華嚴》,天台的《法華》,淨土的淨土五經,各宗修行者都相信依此經修行,必證中道佛性,皆是了義經。若從中道實相的標準檢測,大乘是了義經,學小乘經只離生死,不能證菩提,故說是不了義經。

無論了義不了義,都是佛金口所說。佛為何要說不了義經?會公講《楞嚴經》時點出原因:佛法初現人間,因佛法尚不普及,全依佛意,不易推行,有很多權巧方便,隨順當時的權巧說法,屬不了義。待說法四十多年,一般都知佛法,所說才是了義法,應依此遵行,方不致錯誤。若過分執著不了義,認為自己了解的佛法才對,以此引導後學,到處是「水潦鶴」就糟了!

佛說法四十九年,都在開示悟入「佛知見」,用各種權巧方便開示眾生,令知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即使是說人天的五戒、十善,或是對小乘根器人說的四諦、十二因緣,最後在《法華》會上,佛都要「開權顯實」,將四十年來方便所說的佛法,最後要顯出真實了義。要眾生領悟,於一切法中,一色一香無非中道。如四諦不僅僅是生滅四諦,而是無作四諦;十二因緣也不只是思議生滅的十二因緣,而是不思議不生滅的十二因緣。

發心研解佛法,為究竟成佛,自當依了義經。如修淨土法門,必須依止《阿彌陀經》,因《彌陀經》全以實相為體,依經信願念佛,是奠基於極致的心性,憑藉有「增益、息災、降伏、攝召」奇特功勳的彌陀名號,以及彌陀四十八大願的加被,故能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一旦生到極樂世界,即得往生不退轉的大利益。何以有此無上功德?因為選對了了義經典。

4-s1-2.png
【圖說】人命生死無常,故不可依。正法亙古常新,故可依。

待續



【前期連結】教宗天台 行歸淨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