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豹君先生,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,後赴英留學,歷任北京師大、西北大學、中山大學教授。民國四十四年,臺灣大學地理系成立,鄒先生任臺大教授,為我國的地理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。《屈萬里先生紀念論文集》收錄先生紀念文章,指引學習中華文化的大方向。
從根本學起
在〈悼老友經學大師屈萬里教授〉,鄒教授提醒後學者,應學屈萬里先生,從歷史根本下功夫,他說:
「一般國學專家避重就輕,避難就易,考證一下《紅樓夢》是誰寫的,不費一兩年時間,就可以成為紅學大師,比起屈教授來,真使人笑掉舌頭。我不反對《紅樓夢》,我也十分承認《紅樓夢》確有了不起的文學價值。然而我國『歷史的根』,是來自《尚書》,却不是來自《紅樓夢》呀!
民國三十六年(一九四七)我訪問楊振聲教授於故都,他曾指出,由民國元年到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件發生,中間有二十年長時間,是中國大有為的時期。可惜軍閥勇於內爭,學者勤於談《紅樓夢》或作古史考證,無人來謀富國強兵抵抗敵人之策。他後悔他走錯了路。他說,如果他返國之後,去走伊藤博文的路線,約些朋友改造中國,中國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慘!說他哭了。他懊悔他當年能作而未去作。楊教授作教授多年,也作過大學校長,對於後起的學者,沒有留下可以供青年人參考的東西,實在可憐。
反觀屈教授所作的有《詩經釋義》、《詩經選注》、《尚書釋義》、《古籍導讀》、《甲骨文字集釋》、《尚書今註今譯》,都是後起學者的主要參考資料。這些作品都是來自硬工夫,不是寫《紅樓夢》考證,或寫十二金釵花拳鏽腿式的動作。」
訂歲月日時
《尚書》何以是歷史的根本?如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及閏月,一年有十二個月,有四季,這個數據如何得知的?文中,鄒教授引〈堯典〉,原來是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四位掌管四時之官,分別到四個地處,長期觀察而得的結果。鄒教授說:
「所謂〈堯典〉,係記載帝堯之事的大冊竹簡。記載的事主要如下:一、派羲仲住在東方暘谷,觀測春天的景象。他看到晝夜長度相等,傍晚鳥星統統出現了。就依據這種景象,確定仲春(即春分)。這時候鳥獸都開始交尾,進行生育。人民也離開家屋,分別到田野之內工作。二、派羲叔住在南方大交山,觀測夏天的景象。他看到正午之時日影最短的一天(晝長夜短),傍晚之時大火星在正南方出現了,就依據這種景象,確定仲夏(即夏至)。這時候天氣炎熱,人民都脫下衣服去到田野工作。鳥的羽與獸的毛也脫落而變為稀疏的了。三、派和仲住在西方昧谷,觀測秋天的景象。他看到晝夜長度又相等,傍晚虛星出現在正南方。就依據這種景象,確定仲秋(即秋分)。這時候,鳥獸都生出新羽和新毛了。人民獲得秋收,十分喜悅。四、派和叔住在北方幽都,觀測冬天的景象,他看到正午之時日影最長的一天(晝短夜長),傍晚之時昴星在近南方出現了。就依據這種景象,確定仲冬(即冬至)。這時候,天氣寒冷,人民都離開田野,住在家屋裏以取暖。鳥獸也都長出了柔細的絨毛。
帝堯通知他們說,一周年共三百六十六日,必須採用閏月的辦法,來確定四季及一年。有了準確的四季及明顯的一年,就可以設置農牧及各種事務的主管官員,來推動。」
在〈堯典〉這一大段文字裏,可以看出四千多年前,中國是一個農業很進步的社會。那時候,已有簡單的天文儀器,但人民信神,更敬日。
孔子之仁
孔子學習「道、德、仁、藝」四大領域的內涵,也以此教化弟子,其中「依於仁」是關鍵處。仁源自於「道、德」,又可下達於「藝」,仁是四大領域最不可或缺的內涵。因為道德是內在細微的修養,能志於道、據於德者幾希。一般弟子,進入孔門多游於藝,謀得生活的本領。如何將細緻的道德修養,用於親民,須「力行近乎仁」。學習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等才藝,如何不落於自私自利,要有「依於仁」的仁心,乃有仁術。對於屈萬里先生〈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〉,鄒教授指出孔子有關仁字的特殊涵義,他說:
「在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兩書裏,顯然不同:孔子把『仁』看做作人的最高準則,它包涵着律己、待人,造福人類等多方面的意義。孟子祇把握著『愛人』這一意義。兩相比較,孟子之仁的涵義,就比孔子之仁的涵義狹隘多了。然而孟子以後的書,用到的仁字,它的涵義都是孟子之仁,而非孔子之仁。」
屈萬里先生認為《論語》裡的仁,有「律己」,如克己復禮為仁。有「待人」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有「造福人類」,如仁者先難而後獲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,等積極的作為。後世,則多把仁視為「愛人」一端,如韓愈〈原道〉云:「博愛之謂仁」。
孟子視仁為愛人,所謂:「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。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」一個人親愛自己的親人,謂之仁。孔子教弟子,仁者要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,要「任重而道遠」,要仁厚天下人以為己任,死而後已,仁的事業才可息於肩,既弘且毅。
透過鄒教授的點示,始能一窺雪廬老人〈屈院士萬里註經未竟瘞恨以沒哭之三首〉的詩句:「異端純叛道,屈子欲承肩。」屈萬里先生,秉松柏之才,生雖不逢時,卻能在羌胡充庠教的環境,不趕潮流,不趨時勢,孜孜鑽研中華文化根本,作個頂天立地的人師。屈先生,研學識根本,待人尤為厚道,故雪公云:「文章天下有,道義古今難。」縱澆萬壺酒,也難慰九重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