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漢時期盛行養蠶,絲織業發達,可能受到蠶繭啟發,而有了繭形壺的發明。秦、漢時期,主要做為飲食、儲藏等生活實用器具,或為殉葬使用的明器。多出土自遺址或墓葬中,分布區域涵蓋陝西、河南、山西、江蘇和甘肅等地。
此器高三二公分、腹圍九八.八公分,黑陶材質。從頸部至口緣、圈足及兩個半橢圓四部分,以分段拉坏方法組成。口小、短直頸,扁圓腹形、圈足外撇,共有十二組弦紋等分器身,平行線行間刻有乾隆所賦詩文九十字與鈐印。詩文言:「《癸辛雜識》云,長安中耕者得古陶,器如臥繭。養花成實,此器相類。蓋土為萬物母,經陶歲久,火氣去而土性仍在,花實皆元氣中也。」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