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棵枯松
●行健

誓曰:若寺當重興,此松復生如故。

常聞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有情眾生,與山河大地草木瓦石等無情物,皆能成佛。有情識的眾生能夠成佛,大乘經典常說,較易理解;至於沒有情識的無情之物也能夠成佛,世人甚難信解。

天台宗九祖唐朝荊溪湛然大師,根據唯心性具學說,主張「無情有性」,無情之物也具有佛性,其主要論點見於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及《金剛錍》。蕅益大師在其所著《教觀綱宗釋義紀》中,解釋圓教「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」時,援引《輔行》,以十義論證無情也具有佛性。略引其中五義如下:

一、約身:佛身具法、報、應三身,而法身遍一切處,何可獨隔無情。

二、約事理:從事,則分有情與無情;從理,則沒有無情與有情的區別。

三、約土:從迷情,則有依報與正報之分;從理智言,依報即是正報,如常寂光土即法身土,身土相稱,何可隔絕無情。

四、依教證:依教道(教相、理論系統),說有情與無情;依證道(觀行、實踐修證系統)說,不可分二。

五、約攝屬:一切萬法,攝屬於心,心外無別法,有情心體皆遍,何可獨隔無情?

明朝憨山大師,撰有〈歸宗寺復生松記〉一文,記述江西廬山廢棄的歸宗寺,以及僅存的一棵枯松,在紫柏大師的誓願力,並結合眾人之力的情況下,使枯松復生及歸宗寺重興的事例,闡明萬法唯心,以及無情也能說法與成佛的義理。試譯如下:

佛說山河大地,草木叢林,都是成佛的真實本體,共同轉動法輪,意在顯示三界唯心的義理。至於無情之物能夠成佛,世人難以相信,這是因為他們未能通達唯心的意義。

廬山歸宗寺,是唐朝赤眼禪師說法的地方,後來相繼在此說法的有三十六人,都是明眼善知識。歸宗寺地處廬山勝景,久有靈氣。寺院遭廢棄後,清淨的佛殿屋宇,被留置在雜草野地裡。只剩下寺前的一棵古松,直立高聳,撐向天空。它的根部被樵夫砍伐,已經去掉一半,樹枝乾枯凋謝,看起來就要折斷。當時達觀禪師(紫柏大師)經過此地,詢問情況,嘆息著說:「歸宗寺,只剩下這一根佛寺的標竿,怎麼會遭受砍伐?沒有這棵古松,道場的功業事跡就消失了。」於是,他帶領弟子們搬運石頭,砌磊在樹幹的四周,再覆以厚土,並為它祈願,發誓說:「如果歸宗寺能夠重興,這棵松樹必定會復生如初。」反覆祝禱流連後離去。

沒過幾年,松樹果然重新生長,樹皮完整濃密,枝葉茂盛。不久,遇到大饑荒,寺裡留存的僧人,就用松樹換取所吃的米食。木匠看著古松,打算砍伐它。恰巧有個乞丐在樹蔭下歇息,願意乞討米糧來贖回松樹,木匠被感動,便放棄了砍伐。幾年後,果清湛然禪師(紫柏大師的弟子)重新興建歸宗寺,居然感應皇帝賜頒大藏經。當朝的權貴們為寺院建造殿堂,使廢墟變成淨土。這種轉變的機緣,難道不是在一棵枯樹上顯現嗎?如果說它是無情之物,能夠這樣嗎?

雖然草木沒有知覺,但至誠心能感應使它們改變,這可以明白顯示唯心的義理。細思,孟宗抱著竹子痛哭,感得冬天長出竹筍;晉朝高僧竺道生說法,頑石聞法點頭;因為萬法不在心性之外,是由人的心識所感應變現。如龜甲能告知人的吉凶,占卜了七十二次毫無失誤,志誠心即能感應。

所謂:「若能轉物,即同如來。」如果心識能夠轉變境界,就能逐漸趨向本具的法身,能悟證自有法身,就等同是佛。所以,人與物同一體性,共同轉動法輪,這個義理在此得到了驗證。

《華嚴經》云: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」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又,《楞嚴經》云: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;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。」由經文可知,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心性變造,因此法即是心,心即是法,法的當體就是佛性。紫柏大師憑著一念善願,轉動外境,使枯松逢春,不亦宜乎!

4-1.png
【圖說】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營造寺院,後贈給西域僧人達摩多羅,並取名歸宗寺,意謂「萬化歸一,萬流歸宗」。


【前期連結】無倒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