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西山《教子齋規》
●養光

真西山,名德秀,字希元,南宋浦城人,曾任參知政事,諡號文忠。真西山先生,四歲,開始讀書,過目成誦。家中貧困,全靠母親教導向學,因此他對幼教啟蒙有切身感受。他的經驗,孩子學習,須由淺入深、有個完整系統的過程,要「學禮、學坐、學行、學立、學言、學揖、學誦、學書」。在此基礎上,再以經典開蒙,即能涵養心靈,少成若天性,無有扞格。

陳宏謀先生錄此《齋規》前,他說:

涵養正道的方法,幼時最為重要。古人重視胎教,從婦女懷孕時,就謹慎對待飲食起居,端正視聽,夜晚則讓樂師朗誦詩歌,講說正道之事。凡事都小心謹慎,注重內心的情感,感於善則有善的結果。這都是為了生孩子打算。

今人既不能全做到這些,乃至到了生產之後,盡情溺愛小孩。一直到四、五歲,仍然加以縱容,不拘束他的行為,應該呵斥的地方,反而給予笑臉。等到長大,養成懶惰驕慢的性格,即使想禁止防範已經不可能了。

西山先生的《教子齋規》,乃是針對幼兒時期的教育,彙集了養正的綱要,分為八則,簡單而扼要,貼切而完備,為人父兄者尤其應恭敬書寫,作為座右銘,時時加以教訓誡勉。

一曰學禮

「凡為人要識道理,識禮數。在家庭事父母,入書院事先生,並要恭敬順從,遵依教誨。與之言則應,教之事則行,毋得怠慢,自任己意。」

做人都要懂道理,懂禮節,在家侍奉父母,入書院侍奉先生,都要恭敬順從,遵從教誨。長者問話要應答,教做的事要去做,不得怠慢,而任性率情。

二曰學坐

「定身端坐,齊腳斂手。毋得伏框靠背,偃仰傾側。」

坐時,上身要穩住,端正身子,兩腳併攏、兩手收斂。不得伏框倚靠,或俯仰側伏。

三曰學行

「籠袖徐行,毋得掉臂跳足。」

古人穿衣,袖子寬大,走路時手要伸入袖中慢走,不得甩臂跳躍。

四曰學立

「拱手正身,毋得跛倚欹斜。」

站立時,要兩手合攏,身體正直,不得歪斜不正。

五曰學言

「樸實語事,毋得妄誕。低細出聲,毋得叫喚。」

說話,要淳樸誠實,不得虛妄不實。出聲,要低聲細氣,不得叫嚷。

六曰學揖

「低頭屈腰,出聲收手,毋得輕率慢易。」

對人作揖行禮時,要垂首彎腰。說話和收手時,動作不得輕慢草率。

七曰學誦

「專心看字,斷句慢讀,須要字字分明。毋得目視東西,手弄他物。」

讀書時,要專心看字,句讀清楚,慢慢閱讀,一定要字字分明。眼睛不得東看西瞧,或手裡把玩別的東西。

八曰學書

「臻誌把筆,字要齊整圓淨。毋得輕易糊塗。」

寫字時,要凝神聚氣的握筆,字要寫得端正飽滿乾淨,不得輕率含糊不清。

8-1.png
【圖說】站立時,要兩手合攏,身體正直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陳宏謀論童蒙教育.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