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記選講

》禮記講記 》儒學類目錄
↺ 回明倫首頁 ↺ 舊頁面
曲禮選講
曲禮上第一
曲禮下第二
講前介言
曲禮講述筆記
禮運、學記、樂記 選講
禮運
學記
樂記
樂記表註
中庸選講
中庸
講前介言
中庸表注
大學選講
大學
大學講前小言
大學表注

↷續下段
【曲禮上第一】

曲禮曰。毋不敬。儼若思。安定辭。安民哉。敖不可長。欲不可從。志不可滿。樂不可極。賢者狎而敬之。畏而愛之。愛而知其惡。憎而知其善。積而能散。安安而能遷。臨財毋苟得。臨難毋苟免。很毋求勝。分毋求多。疑事毋質。直而勿有。

若夫坐如尸。立如齊。禮從宜。使從俗。夫禮者。所以定親疏。決嫌疑。別同異。明是非也。禮不妄說人。不辭費。禮不踰節。不侵侮。不好狎。修身踐言。謂之善行。行修言道。禮之質也。禮聞取於人。不聞取人。禮聞來學。不聞往教。

道德仁義。非禮不成。教訓正俗。非禮不備。分爭辯訟。非禮不決。君臣。上下。父子。兄弟。非禮不定。宦學事師。非禮不親。班朝治軍。涖官行法。非禮威嚴不行。禱祠祭祀。供給鬼神。非禮不誠不莊。是以君子恭敬撙節。退讓以明禮。鸚鵡能言。不離飛鳥。猩猩能言。不離禽獸。今人而無禮。雖能言。不亦禽獸之心乎。夫唯禽獸無禮。故父子聚 麀。是故聖人作。為禮以教人。使人以有禮。知自別於禽獸。

太上貴德。其次務施報。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。非禮也。來而不往。亦非禮也。人有禮則安。無禮則危。故曰。禮者不可不學也。夫禮者。自卑而尊人。雖負販者。必有尊也。而況富貴乎。富貴而知好禮。則不驕淫。貧賤而知好禮。則志不懾。

人生十年曰幼。學。二十曰弱。冠。三十曰壯。有室。四十曰強。而仕。五十曰艾。服官政。六十曰耆。指使。七十曰老。而傳。八十九十曰耄。七年曰悼。悼與耄。雖有罪。不加刑焉。百年曰期頤。大夫七十而致事。若不得謝。則必賜之几杖。行役以婦人。適四方。乘安車。自稱曰老夫。於其國則稱名。越國而問焉。必告之以其制。

謀於長者。必操几杖以從之。長者問。不辭讓而對。非禮也。

凡為人子之禮。冬溫而夏凊。昏定而晨省。在醜夷不爭。

夫為人子者。三賜不及車馬。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。兄弟親戚稱其慈也。僚友稱其弟也。執友稱其仁也。交遊稱其信也。見父之執。不謂之進。不敢進。不謂之退。不敢退。不問。不敢對。此孝子之行也。

夫為人子者。出必告。反必面。所遊必有常。所習必有業。恆言不稱老。年長以倍。則父事之。十年以長。則兄事之。五年以長。則肩隨之。群居五人。則長者必異席。

為人子者。居不主奧。坐不中席。行不中道。立不中門。食饗不為槩。祭祀不為尸。聽於無聲。視於無形。不登高。不臨深。不苟訾。不苟笑。孝子不服闇。不登危。懼辱親也。父母存。不許友以死。不有私財。

幼子常視毋誑。童子不衣裘裳。立必正方。不傾聽。長者與之提攜。則兩手奉長者之手。負劍辟咡詔之。則掩口而對。

從於先生。不越路而與人言。遭先生於道。趨而進。正立拱手。先生與之言則對。不與之言。則趨而退。從長者而上丘陵。則必鄉長者所視。

登城不指。城上不呼。將適舍。求毋 固。將上堂。聲必揚。

戶外有二屨。言聞則入。言不聞則不入。將入戶。視必下。入戶奉扃。視瞻毋回。戶開亦開。戶闔亦闔。有後入者。闔而勿遂。毋踐屨。毋踖席。摳衣趨隅。必慎唯諾。

帷薄之外不趨。堂上不趨。執玉不趨。堂上接武。堂下布武。室中不翔。竝坐不橫肱。授立不跪。授坐不立。

先生書策琴瑟在前。坐而遷之。戒勿越。虛坐盡後。食坐盡前。坐必安。執爾顏。長者不及。毋儳言。正爾容。聽必恭。毋勦說。毋雷同。必則古昔。稱先王。侍坐於先生。先生問焉。終則對。請業則起。請益則起。父召無諾。先生召無諾。唯而起。侍坐於所尊。敬毋餘席。見同等不起。燭至起。食至起。上客起。燭不見跋。尊客之前不叱狗。讓食不唾。

侍坐於君子‧君子欠伸‧撰杖履‧視日蚤莫‧侍坐者請出矣。侍坐於君子‧君子問更端‧則起而對。侍坐於君子‧若有告者曰‧少閒願有復也‧則左右屏而待。

毋側聽。毋噭應。毋淫視。毋怠荒。游毋倨。立毋跛。坐毋箕。寢毋伏。斂髮毋髢。冠毋免。勞毋袒。暑毋褰裳。

離坐離立。毋往參焉。離立者不出中閒。

貧者不以貨財為禮。老者不以筋力為禮。

男女異長。男子二十。冠而字。父前子名。君前臣名。女子許嫁。笄而字。

共食不飽。共飯不澤手。毋摶飯。毋放飯。毋流歠。毋咤食。毋齧骨。毋反魚肉。毋投與狗骨。毋固獲。毋揚飯。飯黍毋以箸。毋嚃羹。毋絮羹。毋刺齒。毋歠醢。客絮羹。主人辭不能亨。客歠醢。主人辭以窶。濡肉齒決。 乾肉不齒決。毋嘬炙。

侍飲於長者。酒進則起。拜受於尊所。長者辭。少者反席而飲。長者舉未釂。少者不敢飲。長者賜。少者賤者不敢辭。

賜果於君前。其有核者懷其核。御食於君。君賜餘。器之溉者不寫。其餘皆寫。

父母有疾。冠者不櫛。行不翔。言不惰。琴瑟不御。食肉不至變味。飲酒不至變貌。笑不至矧。怒不至詈。疾止復故。有憂者側席而坐。有喪者專席而坐。

水潦降。不獻魚鼈。獻鳥者佛其首。畜鳥者則勿佛也。獻車馬者執策綏。獻甲者執冑。獻杖者執末。獻民虜者操右袂。獻粟者執右契。獻米者操量鼓。獻孰食者操醬齊。獻田宅者操書致。凡遺人弓者。張弓尚筋。弛弓尚角。右手執簫。左手承弣。尊卑垂帨。若主人拜。則客還辟辟 拜。主人自受。由客之左。接下承弣。鄉與客竝。然後受。進劔者左首。進戈者前其鐏。後其刃。進矛戟者前其鐓。

進几杖者拂之。效馬效羊者右牽之。效犬者左牽之。執禽者左首。飾羔鴈者以繢。受珠玉者以掬。受弓劍者以袂。飲玉爵者弗揮。凡以弓劔苞苴。簞笥。問人者。操以受命。如使之容。

博聞強識而讓。敦善行而不怠。謂之君子。君子不盡人之歡。不竭人之忠。以全交也。

居喪之禮。毀瘠不形。視聽不衰。升降不由阼階。出入不當門隧。

居喪之禮。頭有創則沐。身有瘍則浴。有疾則飲酒食肉。疾止復初。不勝喪。乃比於不慈不孝。五十不致毀。六十不毀。七十唯衰麻在身。飲酒食肉處於內。

知生者弔。知死者傷。知生而不知死。弔而不傷。知死而不知生。傷而不弔。

弔喪弗能賻。不問其所費。問疾弗能遺。不問其所欲。見人弗能館。不問其所舍。賜人者不曰來取。與人者不問其所欲。

適墓不登壟。助葬必執紼。臨喪不笑。揖人必違其位。望柩不歌。入臨不翔。當食不歎。鄰有喪。舂不相。里有殯。不巷歌。適墓不歌。哭日不歌。送喪不由徑。送葬不 辟塗潦。臨喪則必有哀色。執紼不笑。臨樂不歎。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。故君子戒慎。不失色於人。

父之讎。弗與共戴天。兄弟之讎。不反兵。交遊之讎。不同國。四郊多壘。此卿大夫之辱也。地廣大。荒而不治。此亦士之辱也。

臨祭不惰。祭服敝則焚之。祭器敝則埋之。龜筴敝則埋之。牲死則埋之。凡祭於公者。必自徹其俎。

卒哭乃諱。禮不諱嫌名。二名不偏諱。逮事父母。則諱王父母。不逮事父母。則不諱王父母。君所無私諱。大夫之所有公諱。詩書不諱。臨文不諱。廟中不諱。夫人之諱。雖質君 之前。臣不諱也。婦諱不出門。大功小功不諱。入竟而問禁。入國而問俗。入門而問諱。

客車不入大門。婦人不立乘。犬馬不上 於堂。故君子式黃髮。下卿位。入國不馳。入里必式。

車上不廣欬﹒不妄指。立視五雟。式視馬尾。顧不過轂。國中以策彗勿驅。塵不出軌。


↷續下段
【曲禮下第二】

凡奉者當心。提者當帶。執天子之器則上衡。國君則平衡。大夫則綏之。士則提之。凡 執主器。執輕如不克。執主器。操幣圭璧。則尚左手。行不舉足。車輪曳踵。

國君不名卿老世婦。大夫不名世臣姪娣。士不名家相長妾。君大夫之子。不敢自稱曰余 小子。大夫士之子。不敢自稱曰嗣子某。

君使士射。不能。則辭以疾。言曰。某有負薪之憂。侍於君子。不顧望而對。非禮也。

君子行禮。不求變俗。祭祀之禮。居喪之服。哭泣之位。皆如其國之故。謹脩其法而審行之。去國三世。爵祿有列於朝。出入有詔於國。若兄弟宗族猶存。則反告於宗後。去國三世。爵祿無列於朝。出入無詔於國。唯興之日。從新國之法。

君子已孤不更名。已孤暴貴。不為父作諡。居喪未葬。讀喪禮。既葬。讀祭禮。喪復常。讀樂章。居喪不言樂。祭事不言凶。公庭不言婦女。

君子將營宮室。宗廟為先。廄庫為次。居室為後。凡家造。祭器為先。犧賦為次。養器為後。無田祿者不設祭器。有田祿者先為祭服。君子雖貧。不粥祭器。雖寒。不衣祭服。為宮室。不斬於丘木。大夫士去國。祭器不踰竟。

國君去其國。止之曰。奈何去社稷也。大夫曰。奈何去宗廟也。士曰。奈何去墳墓也。國君死社稷。大夫死眾。士死制。

天子之妃曰后。諸侯曰夫人。大夫曰孺人。士曰婦人。庶人曰妻。公侯有夫人。有世婦。有妻。有妾。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。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。自稱於其君曰小童。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。子於父母則自名也。列國之大夫。入天子之國曰某士。自稱曰陪臣某。於外曰子。於其國曰寡君之老。使者自稱曰某。

天子不言出。諸侯不生名。君子不親惡。諸侯失地名。滅同姓名。為人臣之禮。不顯諫。三諫而不聽。則逃之。子之事親也。三諫而不聽。則號泣而隨之。

君有疾飲藥。臣先嘗之。親有疾飲藥。子先嘗之。醫不三世不服其藥。儗人必於其倫。

天子祭天地。祭四方。祭山川。祭五祀。歲遍。諸侯方祀。祭山川。祭五祀。歲遍。大夫祭五祀。歲遍。士祭其先。

凡祭。有其廢之。莫敢舉也。有其舉之。莫敢廢也。非其所祭而祭之。名曰淫祀。淫祀無福。

天子死曰崩。諸侯曰薨。大夫曰卒。士曰不祿。庶人曰死。在床曰尸。在棺曰柩。羽鳥曰降。四足曰漬。死寇曰兵。祭王父曰皇祖考。王母曰皇祖妣。父曰皇考。母曰皇妣。夫曰皇辟。生曰父。曰母。曰妻。死曰考。曰妣。曰嬪。壽考曰卒。短折曰不祿。

天子視不上於袷。不下於帶。國君綏視。大夫衡視。士視五步。凡視。上於面則敖。下於帶則憂。傾則姦。

納女於天子。曰備百姓。於國君。曰備酒漿。於大夫。曰備埽灑。


↷續下段
【小戴禮記 曲禮選講 介言】
民國五十五年五月三日在中興大學講

禮者理也,理者何,性起之理也。禮運云:「夫禮必本於天。」中庸云:「天命之謂性。」故性稱性天,亦稱天性。又云:「率性之謂道。」是天即性,性即道矣。本篇云:「太上貴德,其次務施報,禮尚往來。」是以老子云:「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」從知道德仁義禮五事,皆性天所本有,故曰:「夫禮必本於天。」

曲禮者,禮記之首篇。禮記乃記周禮、儀禮二種之遺闕,鄭云:「周禮乃禮之體,統之於心也;儀禮乃禮之履,踐之於行也。」曲禮謂於五禮屈曲行事也,但儀禮重在威儀,是其別也。

皇氏云:「禮有三起:禮理起於大一,禮事起於遂皇,禮名起於黃帝。」後人是其一,非其二三,非之是矣。周因於殷禮而損益,殷因於夏禮而損益,從而上之,亦必有因而無疑,必謂其起,則三皇之作無徵,似無可遽斷之。既曰天地未分,即有其理,或可曰:生民以來,即有其事。

曲禮之義,在屈曲行事也,而禮既分五(吉凶賓軍嘉),自於宮室衣裳器具等,均有直接之關係,然古今事物變遷,有已廢者,有所增者,自必就其存者先知之,無者擇其似者類推之,則不得不有所選要,以應乎學子之取法也。

此次講學動機,乃應乎國家提倡禮貌及復興文化與提倡倫理等而作,故偏重於尊德性,而不專在道問學。所有不選之文,留作課餘自修。急其所急,非敢妄有刪述也,希體此意。


↷續下段
【曲禮講述筆記】










↷續下段
【禮運】

昔者仲尼與於蜡賓。事畢。出游於觀之上。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。蓋歎魯也。言偃在側。曰。君子何歎。孔子曰。大道之行也。與三代之英。丘未之逮也。而有志焉。

大道之行也。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。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。不獨子其子。使老有所終。壯有所用。幼有所長。矜寡孤獨廢疾者。皆有所養。男有分。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。不必藏於已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。不必為 己。

是故謀閉而不興。盜竊亂賊而不作。故外戶而不閉。是謂大同。

今大道既隱。天下為家。各親其親。各子其子。貨力為己。

大人世及以為禮。域郭溝池以為固。

禮義以為紀。以正君臣。以篤父子。以睦兄弟。以和夫婦。以設制度。以立田里。以賢勇知。以功為己。故謀用是作。而兵由此起。

禹湯文武成王周公。由此其選也。此六君子者。未有不謹於禮者也。以著其義。以攷其信。著有過。刑仁講讓。示民有常。

如有不由此者。在職埶者去。眾以為殃。是謂小康。

言偃復問曰。如此乎禮之急也。孔子曰。夫禮。先王以承天之道。以治人之情。故失之者死。得之者生。詩曰。相鼠有體。人而無禮。人而無禮。胡不遄死。

是故夫禮。必本於天。殽於地。列於鬼神。達於喪祭射御。冠昏朝聘。故聖人以禮示之。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。

言偃復問曰。夫子之極言禮也。可得而聞與。孔子曰。我欲觀夏道。是故之杞。而不足徵也。吾得夏時焉。我欲觀殷道。是故之宋。而不足徵也。吾得坤乾焉。

坤乾之義。夏時之等。吾以是觀之。

夫禮之初。始諸飲食。其燔黍捭豚。汙尊而抔飲。蕢桴而土鼓。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。及其死也。升屋而號。告曰。皋某復。然後飯腥而苴孰。故天望而地藏也。體魄則降。知氣在上。故死者北首。生者南鄉。皆從其初。

昔者先王。未有宮室。冬則居營窟。夏則居橧巢。未有火化。食草木之實。鳥獸之肉。飲其血。茹其毛。未有麻絲。衣其羽皮。後聖有作。然後修火之利。范金。合土。以為臺榭宮室牖戶。以炮。以燔。以亨。以炙。以為醴酪。治其麻絲。以為布帛。以養生送死。以事鬼神上帝。皆從其朔。

故玄酒在室。醴醆在戶。粢醍在堂。澄酒在下。陳其犧牲。備其鼎俎。列其琴瑟。管磬鐘鼓。修其祝嘏。以降上神。與其先祖。以正君臣。以篤父子。以睦兄弟。以齊上下。夫婦有所。是謂承天之祐。

作其祝號。玄酒以祭。薦其血毛。腥其俎。孰其殽。與其越席。疏布以冪。衣其澣帛。醴醆以獻。薦其燔炙。君與夫人交獻。以嘉魂魄。是謂合莫。

然後退而合亨。體其犬豕牛羊。實其簠簋籩豆鉶羹。祝以孝告。嘏以慈告。是謂大祥。此禮之大成也。

孔子曰。嗚呼哀哉。我觀周道。幽厲傷之。吾舍魯何適矣。魯之郊禘。非禮也。周公其衰矣。耜之郊也。禹也。宋之郊也。契也。是天子之事守也。

故天子祭天地。諸侯祭社稷。祝嘏莫敢易其常古。是謂大假。

祝嘏辭說。藏於宗祝巫史。非禮也。是謂幽國。醆斝及尸君。非禮也。是謂僭君。

冕弁兵革。藏於私家。非禮也。是謂脅君。

大夫具官。祭器不假。聲樂皆具。非禮也。是謂亂國。故仕於公曰臣。仕於家曰僕。三年之喪。與新有昏者。期不使。以衰裳入朝。與家僕雜居齊齒。非禮也。是謂君與臣同國。

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。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。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。是謂制度。

故天子適諸侯。必舍其祖廟。而不以禮籍入。是謂天子壞法亂紀。

諸侯非問疾弔喪。而入諸臣之家。是謂君臣為謔。是故禮者。君之大柄也。所以別嫌明微。儐鬼神。攷制度。別仁義。所以治政安君也。故政不正則君位危。君位危則大臣倍。小臣竊。刑肅而俗敝。則法無常。法無常而禮無列。禮無列則士不事也。刑肅而俗敝。則民弗歸也。是謂疵國。故政者。君之所以藏身也。

是故夫政。必本於天。殽以降命。

命降于社之謂殽地。

降于祖廟之謂仁義。

降於山川之謂興作。

降於五祀之謂制度。

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。

故聖人參於天地。竝於鬼神。以治政也。

處其所存。禮之序也。玩其所樂。民之治也。

故天生時而地生財。人其父生而師教之。四者。君以正用之。故君者。立於無過之地者也。

故君者所明也。非明人者也。君者所養也。非養人者也。君者所事也。非事人者也。故君明人則有過。養人則不足。事人則失位。

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。養君以自安也。事君以自顯也。

故禮達而分定。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。

故用人之知去其詐。用人之勇去其怒。用人之仁去其貪。

故國有患。君死社稷。謂之義。大夫死宗廟。謂之變。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。以中國為一人者。非意之也。必知其情。辟於其義。明於其利。達於其患。然後能為之。

何謂人情。喜。怒。哀。懼。愛。惡。欲。七者弗學而能。何謂人義。父慈。子孝。兄良。弟弟。夫義。婦聽。長惠。幼順。君仁。臣忠。十者謂之人義。講信修睦。謂之人利。爭奪相殺。謂之人患。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。修十義。講信修睦。尚辭讓。去爭奪。舍禮何以治之。

飲食男女。人之大欲存焉。死亡貧苦。人之大惡存焉。故欲惡者。心之大端也。人藏其心。不可測度也。美惡皆在其心。不見其色也。欲一以窮之。舍禮何以哉。

故人者。其天地之德。陰陽之交。鬼神之會。五行之秀氣也。

故天秉陽。垂日星。地秉陰。竅於山川。播五行於四時。和而后月生也。是以三五而盈。三五而闕。

五行之動。迭相竭也。五行。四時。十二月。還相為本也。五聲。六律。十二管。還相為宮也。五味。六和。十二食。還相為質也。五色。六章。十二衣。還相為質也。故人者。天地之心也。五行之端也。食味。別聲。被色。而生者也。

故聖人作則。必以天地為本。以陰陽為端。以四時為柄。以日星為紀。月以為量。鬼神以為徒。五行以為質。禮義以為器。人情以為田。四靈以為畜。

以天地為本。故物可舉也。以陰陽為端。故情可覩也。以四時為柄。故事可勸也。以日星為紀。故事可列也。月以為量。故功有藝也。鬼神以為徒。故事有守也。五行以為質。故事可復也。禮義以為器。故事行有攷也。人情以為田。故人以為奧也。四靈以為畜。故飲食有由也。

何謂四靈。麟鳳龜龍。謂之四靈。故龍以為畜。故魚鮪不淰。鳳以為畜。故鳥不獝。麟以為畜。故獸不狘。龜以為畜。故人情不失。

故先王秉蓍龜。列祭祀。瘞繒。宣祝嘏辭說。設制度。故國有禮。官有御。事有職。禮有序。

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。故祭帝於郊。所以定天位也。祀社於國。所以列地利也。祖廟。所以本仁也。山川。所以儐鬼神也。五祀。所以本事也。故宗祝在廟。三公在朝。三老在學。王前巫而後史。卜巫瞽侑。皆在左右。王中心無為也。以守至正。

故禮行於郊。而百神受職焉。禮行於社。而百貨可極焉。禮行於祖廟。而孝慈服焉。禮行於五祀。而正法則焉。故自郊社。祖廟。山川。五祀。義之修而禮之藏也。

是故夫禮。必本於大一。分而為天地。轉而為陰陽。變而為四時。列而為鬼神。

其降曰命。其官於天也。

夫禮必本於天。動而之地。列而之事。變而從時。協於分藝。

其居人也曰養。其行之以貨力。辭讓。飲食。冠昏。喪祭。射御。朝聘。

故禮義也者。人之大端也。所以講信修睦。而固人肌膚之會。筋骸之束也。所以養生。送死。事鬼神之大端也。所以達天道。順人情之大竇也。

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為已也。故壞國。喪家。亡人。必先去其禮。

故禮之於人也。猶酒之有糵也。君子以厚。小人以薄。

故聖王修義之柄。禮之序。以治人情。

故人情者。聖王之田也。修禮以耕之。陳義以種之。講學以耨之。本仁以聚之。播樂以安之。

故禮也者。義之實也。協諸義而協。則禮雖先王未之有。可以義起也。

義者。藝之分。仁之節也。協於藝。講於仁。得之者強。

仁者。義之本也。順之體也。得之者尊。

故治國不以禮。猶無耜而耕也。為禮不本於義。猶耕而弗種也。為義而不講之以學。猶種而弗耨也。講之以學。而不合之以仁。猶耨而弗穫也。合之以仁。而不安之以樂。猶穫而弗食也。安之以樂。而不達於順。猶食而弗肥也。

四體既正。膚革充盈。人之肥也。父子篤。兄弟睦。夫婦和。家之肥也。大臣法。小臣廉。官職相序。君臣相正。國之肥也。天子以德為車。以樂為御。諸侯以禮相與。大夫以法相序。士以信相攷。百姓以睦相守。天下之肥也。是謂大順。

大順者。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。

故事大積焉而不苑。竝行而不繆。細行而不失。深而通。茂而有間。連而不相及也。動而不相害也。此順之至也。

故明於順。然後能守危也。

故禮之不同也。不豐也。不殺也。所以持情而合危也。故聖王所以順。山者不使居川。不使渚者居中原。而弗敝也。用水。火。金。木。飲食。必時。合男女。頒爵位。必當年德。用民必順。

故無水旱昆蟲之災。民無凶饑妖孽之疾。故天不愛其道。地不愛其寶。人不愛其情。故天降膏露。地出醴泉。山出器車。河出馬圖。鳳凰麒麟。皆在郊棷。龜龍在宮沼。其餘鳥獸之卵胎。皆可俯而闚也。則是無故。先王能修禮以達義。體信以達順故。此順之實也。


↷續下段
【學記】

發慮憲,求善良,足以謏聞,不足以動眾。就賢體遠,足以動眾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!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《兌命》曰:念終始典于學。其此之謂乎!

前第一章 此章言人君建學之旨

雖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雖有至道,弗學,不知其善也。是故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知不足,然後能自反也;知困,然後能自強也。故曰:教學相長也。《兌命》曰:學學半。其此之謂乎。

前第二章 自此以下八章皆言為師之道教者之事也

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有序,國有學。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一年視離經辨志。三年視敬業樂群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;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說服,而遠者懷之,此大學之道也。《記》曰:「蛾子時術之。」其此之謂乎。

前第三章

大學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。宵雅肄三,官其始也,入學鼓篋,孫其業也;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未卜禘不視學,游其志也。時觀而弗語,存其心也,幼者聽而弗問,學不躐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倫也。《記》曰:「凡學官先事,士先志。」其此之謂乎。

前第四章

大學之教也時,教必有正業,退息必有居。學,不學操縵,不能安弦;不學博依,不能安詩;不學雜服,不能安禮;不興其藝,不能樂學。故君子之於學也,藏焉,脩焉,息焉,游焉。夫然,故安其學而親其師,樂其友而信其道。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。《兌命》曰:「敬孫務時敏,厥脩乃來。」其此之謂乎。今之教者,呻其佔畢,多其訊,言及于數,進而不顧其安,使人不由其誠,教人不盡其材;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夫然,故隱其學而疾其師,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,雖終其業,其去之必速。教之不刑,其此之由乎!

前第五章

大學之法,禁於未發之謂豫,當其可之謂時,不陵節而施之謂孫,相觀而善之謂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興也。發然後禁,則扞格而不勝;時過然後學,則勤苦而難成;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脩;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;燕朋逆其師;燕辟廢其學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廢也。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,又知教之所由廢,然後可以為人師也。

前第六章

故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。道而弗牽則和,強而弗抑則易,開而弗達則思。和易以思,可謂善喻矣。

前第七章

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後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
前第八章

善歌者,使人繼其聲;善教者,使人繼其志。其言也約而達,微而臧,罕譬而喻,可謂繼志矣。

前第九章

君子知至學之難易,而知其美惡,然後能博喻,能博喻然後能為師;能為師然後能為長,能為長然後能為君。故師也者,所以學為君也。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。《記》曰:「三王四代唯其師。」此之謂乎?

前第十章

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,當其為尸則弗臣也,當其為師則弗臣也。大學之禮,雖詔於天子,無北面,所以尊師也。

前第十一章

善學者,師逸而功倍,又從而庸之。不善學者,師勤而功半,又從而怨之。善問者,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,後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,不善問者反此。善待問者,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後盡其聲,不善答問者反此。此皆進學之道也。

前第十二章

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。必也其聽語乎?力不能問,然後語之;語之而不知,雖舍之可也。

前第十三章

良冶之子,必學為裘。良弓之子,必學為箕。始駕馬者反之,車在馬前。君子察於此三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

前第十四章

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鼓無當於五聲,五聲弗得不和;水無當於五色,五色弗得不章;學無當於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;師無當於五服,五服弗得不親。

前第十五章

君子曰: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約,大時不齊。察於此四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後海,或源也,或委也。此之謂務本。

前第十六章


↷續下段
【樂記】

凡音之起。由人心生也。人心之動。物使之然也。感於物而動。故形於聲。聲相應。故生變。變成方。謂之音。比音而樂之。及干戚羽旄。謂之樂。

樂者。音之所由生也。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是故其哀心感者。其聲噍以殺。其樂心感者。其聲嘽以緩。其喜心感者。其聲發以散。其怒心感者。其聲粗以厲。其敬心感者。其聲直以廉。其愛心感者。其聲和以柔。六者非性也。感於物而后動。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。故禮以道其志。樂以和其聲。政以一其行。刑以防其姦。禮樂刑政。其極一也。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。

凡音者。生人心者也。情動於中。故形於聲。聲成文。謂之音。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。其政和。亂世之音怨以怒。其政乖。亡國之音哀以思。其民困。聲音之道與政通矣。

宮為君。商為臣。角為民。徵為事。羽為物。五者不亂。則無怗懘之音矣。宮亂則荒。其君驕。商亂則陂。其官壞。角亂則憂。其民怨。徵亂則哀。其事勤。羽亂則危。其財匱。五者皆亂。迭相陵。謂之慢。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。

鄭衛之音。亂世之音也。比於慢矣。桑間濮上之音。亡國之音也。其政散。其民流。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。

凡音者。生於人心者也。樂者。通倫理者也。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。禽獸是也。知音而不知樂者。眾庶是也。唯君子為能知樂。是故審聲以知音。審音以知樂。審樂以知政。而治道備矣。是故不知聲者。不可與言音。不知音者。不可與言樂。知樂則幾於禮矣。禮樂皆得。謂之有德。德者得也。是故樂之隆。非極音也。食饗之禮。非致味也。清廟之瑟。朱弦而疏越。壹倡而三歎。有遺音者矣。大饗之禮。尚玄酒而俎腥魚。大羹不和。有遺味者矣。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。將以教民平好惡。而反人道之正也。

人生而靜。天之性也。感於物而動。性之欲也。物至知知。然後好惡形焉。好惡無節於內。知誘於外。不能反躬。天理滅矣。夫物之感人無窮。而人之好惡無節。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。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。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。有淫佚作亂之事。

是故強者脅弱。眾者暴寡。知者詐愚。勇者苦怯。疾病不養。老幼孤獨不得其所。此大亂之道也。

是故先王之制禮樂。人為之節。衰麻哭泣。所以節喪紀也。鐘鼓干戚。所以和安樂也。昏姻冠笄。所以別男女也。射鄉食饗。所以正交接也。禮節民心。樂和民聲。政以行之。刑以防之。禮樂刑政。四達而不悖。則王道備矣。

樂者為同。禮者為異。同則相親。異則相敬。樂勝則流。禮勝則離。合情飾貌者。禮樂之事也。禮義立。則貴賤等矣。樂文同。則上下和矣。好惡著。則賢不肖別矣。刑禁暴。爵舉賢。則政均矣。仁以愛之。義以正之。如此則民治行矣。

樂由中出。禮自外作。樂由中出故靜。禮自外作故文。大樂必易。大禮必簡。樂至則無怨。禮至則不爭。揖讓而治天下者。禮樂之謂也。暴民不作。諸侯賓服。兵革不試。五刑不用。百姓無患。天子不怒。如此。則樂達矣。合父子之親。明長幼之序。以敬四海之內。天子如此。則禮行矣。

大樂與天地同和。大禮與天地同節。和。故百物不失。節。故祀天祭地。明則有禮樂。幽則有鬼神。如此。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。禮者殊事。合敬者也。樂者異文。合愛者也。禮樂之情同。故明王以相㳂也。故事與時並。名與功偕。

故鐘鼓管磬。羽籥干戚。樂之器也。屈伸俯仰。綴兆舒疾。樂之文也。簠簋俎豆。制度文章。禮之器也。升降上下。周還裼襲。禮之文也。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。識禮樂之文者能述。作者之謂聖。述者之謂明。明聖者。述作之謂也。

樂者。天地之和也。禮者。天地之序也。和故百物皆化。序故群物皆別。樂由天作。禮以地制。過制則亂。過作則暴。明於天地。然後能興禮樂也。論倫無患。樂之情也。欣喜歡愛。樂之官也。中正無邪。禮之質也。莊敬恭順。禮之制也。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。越於聲音。用於宗廟社稷。事乎山川鬼神。則此所與民同也。

王者功成作樂。治定制禮。其功大者其樂備。其治辯者其禮具。干戚之舞。非備樂也。孰亨而祀。非達禮也。五帝殊時。不相㳂樂。三王異世。不相襲禮。樂極則憂。禮粗則偏矣。及夫敦樂而無憂。禮備而不偏者。其唯大聖乎。

天高地下。萬物散殊。而禮制行矣。流而不息。合同而化。而樂興焉。春作夏長。仁也。秋斂冬藏。義也。仁近於樂。義近於禮。樂者敦和。率神而從天。禮者別宜。居鬼而從地。故聖人作樂以應天。制禮以配地。禮樂明備。天地官矣。天尊地卑。君臣定矣。卑高已陳。貴賤位矣。動靜有常。小大殊矣。方以類聚。物以群分。則性命不同矣。在天成象。在地成形。如此。則禮者天地之別也。地氣上齊。天氣下降。陰陽相摩。天地相蕩。鼓之以雷霆。奮之以風雨。動之以四時。 煖之以日月。而百化興焉。如此。則樂者天地之和也。化不時則不生。男女無辨則亂升。天地之情也。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。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。窮高極遠而測深厚。樂著大始。而禮居成物。著不息者天也。著不動者地也。一動一靜者。天地之間也。故聖人曰禮樂云。

昔者。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。夔始制樂以賞諸侯。故天子之為樂也。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。德盛而教尊。五穀時熟。然後賞之以樂。故其治民勞者。其舞行綴遠。其治民逸者。其舞行綴短。故觀其舞知其德。聞其諡知其行也。

大章。章之也。咸池。備矣。韶。繼也。夏。大也。殷周之樂盡矣。天地之道。寒暑不時則疾。風雨不節則饑。教者。民之寒暑也。教不時則傷世。事者。民之風雨也。事不節則無功。然則先王之為樂也。以法治也。善則行象德矣。

夫豢豕為酒。非以為禍也。而獄訟益繁。則酒之流生禍也。是故先王因為酒禮。壹獻之禮。賓主百拜。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。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。

故酒食者。所以合歡也。樂者。所以象德也。禮者。所以綴淫也。是故先王有大事。必有禮以哀之。有大福。必有禮以樂之。哀樂之分。皆以禮終。樂也者。聖人之所樂也。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。其移風易俗。故先王著其教焉。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。而無哀樂喜怒之常。應感起物而動。然後心術形焉。是故志微。噍殺之音作。而民思憂。嘽諧。慢易。繁文。簡節之音作。而民康樂。粗厲。猛起。奮末。廣賁之音作。而民剛毅。廉直。勁正。莊誠之音作。而民肅敬。寬裕。肉好。順成。和動之音作。而民慈愛。流辟。邪散。狄成。滌濫之音作。而民淫亂。

是故先王本之情性。稽之度數。制之禮義。合生氣之和。道五常之行。使之陽而不散。陰而不密。剛氣不怒。柔氣不懾。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。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。然後立之學等。廣其節奏。省其文采。以繩德厚。律小大之稱。比終始之序。以象事行。使親疏。貴賤。長幼。男女之理。皆形見於樂。故曰。樂觀其深矣。土敝則草木不長。水煩則魚鼈不大。氣衰則生物不遂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。是故其聲哀而不莊。樂而不安。慢易以犯節。流湎以忘本。廣則容姦。狹則思欲。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如之德。是以君子賤之也。

凡姦聲感人。而逆氣應之。逆氣成象。而淫樂興焉。正聲感人。而順氣應之。順氣成象。而和樂興焉。倡和有應。回邪曲直。各歸其分。而萬物之理。各以類相動也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。比類以成其行。姦聲亂色。不留聰明。淫樂慝禮。不接心術。惰慢邪辟之氣。不設於身體。使耳目。鼻口。心知。百體。皆由順正以行其義。然後發以聲音。而文以琴瑟。動以干戚。飾以羽旄。從以簫管。奮至德之光。動四氣之和。以著萬物之理。是故清明象天。廣大象地。終始象四時。周還象風雨。五色成文而不亂。八風從律而不姦。百度得數而有常。小大相成。終始相生。倡和清濁。迭相為經。故樂行而倫清。耳目聰明。血氣和平。移風易俗。天下皆寧。

故曰。樂者樂也。君子樂得其道。小人樂得其欲。以道制欲。則樂而不亂。以欲忘道。則惑而不樂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。廣樂以成其教。樂行而民鄉方。可以觀德矣。德者。性之端也。樂者。德之華也。金石絲竹。樂之器也。詩。言其志也。歌。詠其聲也。舞。動其容也。三者本於心。然後樂器從之。是故情深而文明。氣盛而化神。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。唯樂不可以為偽。

樂者。心之動也。聲者。樂之象也。文采節奏。聲之飾也。君子動其本。樂其象。然後治其飾。是故先鼓以警戒。三步以見方。再始以著往。復亂以飭歸。奮疾而不拔。極幽而不隱。獨樂其志。不厭其道。備舉其道。不私其欲。是故情見而義立。樂終而德尊。君子以好善。小人以聽過。故曰。生民之道。樂為大焉。樂也者施也。禮也者報也。樂。樂其所自生。而禮反其所自始。樂章德。禮報情。反始也。

所謂大輅者。天子之車也。龍旂九旒。天子之旌也。青黑緣者。天子之寶龜也。從之以牛羊之群。則所以贈諸侯也。

樂也者。情之不可變者也。禮也者。理之不可易者也。樂統同。禮辨異。禮樂之說。管乎人情矣。窮本知變。樂之情也。著誠去偽。禮之經也。禮樂偩天地之情。達神明之德。降興上下之神。而凝是精粗之體。領父子君臣之節。是故大人舉禮樂。則天地將為昭焉。天地訢合。陰陽相得。煦嫗覆育萬物。然後草木茂。區萌達。羽翼奮。角觡生。蟄蟲昭蘇。羽者嫗伏。毛者孕鬻。胎生者不殰。而卵生者不殈。則樂之道歸焉耳。

樂者。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。樂之末節也。故童者舞之。鋪筵席。陳尊俎。列籩豆。以升降為禮者。禮之末節也。故有司掌之。樂師辨乎聲詩。故北面而弦。宗祝辨乎宗廟之禮。故後尸。商祝辨乎喪禮。故後主人。是故德成而上。藝成而下。行成而先。事成而後。是故先王有上有下。有先有後。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。

魏文侯問於子夏曰。吾端冕而聽古樂。則唯恐臥。聽鄭衛之音。則不知倦。敢問古樂之如彼。何也。新樂之如此。何也。子夏對曰。今夫古樂。進旅退旅。和正以廣。弦匏笙簧。會守拊鼓。始奏以文。復亂以武。治亂以相。訊疾以雅。君子於是語。於是道古。脩身及家。平均天下。此古樂之發也。

今夫新樂。進俯退俯。姦聲以濫。溺而不止及優侏儒。獶雜子女。不知父子。樂終不可以語。不可以道古。此新樂之發也。今君之所問者樂也。所好者音也。夫樂者。與音相近而不同。文侯曰。敢問何如。子夏對曰。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。民有德而五穀昌。疾疢不作而無妖祥。此之謂大當。然後聖人作。為父子君臣。以為紀綱。紀綱既正。天下大定。天下大定。然後正六律。和五聲。弦歌詩頌。此之謂德音。德音之謂樂。《詩》云。莫其德音。其德克明。克明克類。克長克君。王此大邦。克順克俾。俾於文王。其德靡悔。既受帝祉。施於孫子。此之謂也。今君之所好者。其溺音乎。文侯曰。敢問溺音。何從出也。子夏對曰。鄭音好濫淫志。宋音燕女溺志。衛音趨數煩志。齊音敖辟喬志。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。是以祭祀弗用也。詩云。肅雍和鳴。先祖是聽。夫肅肅敬也。雍雍和也。夫敬以和。何事不行。為人君者。謹其所好惡而已矣。君好之。則臣為之。上行之。則民從之。詩云。誘民孔易。此之謂也。然後。聖人作為鞉。鼓。椌。楬。壎。篪。此六者。德音之音也。然後 鐘磬竽瑟以和之。干戚旄狄以舞之。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。所以獻酬酳酢也。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。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。

鐘聲鏗。鏗以立號。號以立橫。橫以立武。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。石聲磬。磬以立辨。辨以致死。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。絲聲哀。哀以立廉。廉以立志。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。竹聲濫。濫以立會。會以聚眾。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。鼓鼙之聲讙。讙以立動。動以進眾。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。君子之聽音。非聽其鏗鎗而已也。彼亦有所合之也。

賓牟賈侍坐於孔子。孔子與之言及樂。曰。夫武之備戒之已久。何也。對曰。病不得其眾也。詠歎之。淫液之。何也。對曰。恐不逮事也。發揚蹈厲之已蚤。何也。對曰。及時事也。武坐致右憲左。何也。對曰。非武坐也。聲淫及商。何也。對曰。非武音也。子曰。若非武音。則何音也。對曰。有司失其傳也。若非有司失其傳。則武王之志荒矣。子曰。唯。丘之聞諸萇弘。亦若吾子之言是也。

賓牟賈起。免席而請曰。夫武之備戒之已久。則既聞命矣。敢問遲之遲而又久。何也。子曰。居。吾語女。夫樂者。象成者也。揔干而山立。武王之事也。發揚蹈厲。大公之志也。武亂皆坐。周召之治也。且夫武始而北出。再成而滅商。三成而南。四成而南國是疆。五成而分周公左。召公右。六成復綴以崇。天子夾振之而駟伐。盛威於中國也。

分夾而進。事蚤濟也。久立於綴。以待諸侯之至也。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。武王克殷。反商。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。封帝堯之後於祝。封帝舜之後於陳。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。投殷之後於宋。封王子比干之墓。釋箕子之囚。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。庶民弛政。庶士倍祿。濟河而西。馬散之華山之陽。而弗復乘。牛散之桃林之野。而弗復服。車甲衅而藏之府庫。而弗復用。倒載干戈。包之以虎皮。將帥之士。使為諸侯。名之曰建櫜。然後。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。

散軍而郊射。左射貍首。右射騶虞。而貫革之射息也。裨冕搢笏。而虎賁之士說劍也。祀乎明堂。而民知孝。朝覲。然後諸侯知所以臣。耕藉。然後諸侯知所以敬。五者。天下之大教也。

食三老五更於大學。天子袒而割牲。執醬而饋。執爵而酳。冕而揔干。所以教諸侯之弟也。

若此。則周道四達。禮樂交通。則夫武之遲久。不亦宜乎。君子曰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致樂以治心。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。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。樂則安。安則久。久則天。天則神。天則不言而信。神則不怒而威。致樂以治心者也。致禮以治躬則莊敬。莊敬則嚴威。心中斯須不和不樂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。外貌斯須不莊不敬。而易慢之心入之矣。故樂也者。動於內者也。

禮也者。動於外者也。樂極和。禮極順。內和而外順。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。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。故德煇動於內。而民莫不承聽。理發諸外。而民莫不承順。故曰。致禮樂之道。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。樂也者。動於內者也。禮也者。動於外者也。故禮主其減。樂主其盈。禮減而進。以進為文。樂盈而反。以反為文。禮減而不進則銷。樂盈而不反則放。故禮有報而樂有反。禮得其報則樂。樂得其反則安。禮之報。樂之反。其義一也。夫樂者。樂也。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樂必發於聲音。形於動靜。人之道也。聲音動靜。性術之變。盡於此矣。故人不耐無樂。樂不耐無形。形而不為道。不耐無亂。

先王恥其亂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。使其聲足樂而不流。使其文足論而不息。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。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。是先王立樂之方也。

是故樂在宗廟之中。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。在族長鄉里之中。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。在閨門之內。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。故樂者。審一以定和。比物以飾節。節奏合以成文。所以合和父子君臣。附親萬民也。是先王立樂之方也。

故聽其雅頌之聲。志意得廣焉。執其干戚。習其俯仰詘伸。容貌得莊焉。行其綴兆。要其節奏。行列得正焉。進退得齊焉。故樂者。天地之命。中和之紀。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
夫樂者。先王之所以飾喜也。軍旅鈇鉞者。先王所以飾怒也。故先王之喜怒。皆得其儕焉。喜則天下和之。怒則暴亂者畏之。先王之道。禮樂可謂盛矣。

子贛見師乙而問焉。曰。賜聞聲歌各有宜也。如賜者。宜何歌也。師乙曰。乙賤工也。何足以問所宜。請誦其所聞。而吾子自執焉。愛者。宜歌商。溫良而能斷者。宜歌齊。夫歌者。直己而陳德也。動己而天地應焉。四時和焉。星辰理焉。萬物育焉。故商者。五帝之遺聲也。寬而靜。柔而正者。宜歌頌。廣大而靜。疏遠而信者。宜歌大雅。恭儉而好禮者。宜歌小雅。正直而靜。廉而謙者。宜歌風。肆直而慈(愛)。商之遺聲也。商人識之。故謂之商。齊者。三代之遺聲也。齊人識之。故謂之齊。明乎商之音者。臨事而屢斷。明乎齊之音者。見利而讓。臨事而屢斷。勇也。見利而讓。義也。有勇有義。非歌孰能保此。故歌者。上如抗。下如隊。曲如折。止如槀木。倨中矩。句中鉤。纍纍乎端如貫珠。故歌之為言也。長言之也。說之。故言之。言之不足。故長言之。長言之不足。故嗟歎之。嗟歎之不足。故不知手之舞之。足之蹈之也。子貢問樂。


↷續下段
【樂記表註】
















↷續下段
【中庸】

天命之謂性。率性之謂道。脩道之謂教。

道也者。不可須臾離也。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。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。莫顯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
喜怒哀樂之未發。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。謂之和。中也者。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。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。天地位焉。萬物育焉。

仲尼曰。君子中庸。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。君子而時中。小人之中庸也。小人而無忌憚也。

子曰。中庸其至矣乎。民鮮能久矣。

子曰。道之不行也。我知之矣。知者過之。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。我知之矣。賢者過之。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飲食也。鮮能知味也。

子曰。道其不行矣夫。

子曰。舜其大知也與。舜好問而好察邇言。隱惡而揚善。執其兩端。用其中於民。其斯以為舜乎。

子曰。人皆曰予知。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。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予知。擇乎中庸。而不能期月守也。

子曰。回之為人也。擇乎中庸。得一善。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。

子曰。天下國家可均也。爵祿可辭也。白刃可蹈也。中庸不可能也。

子路問強。子曰。南方之強與。北方之強與。抑而強與。寬柔以教。不報無道。南方之強也。君子居之。衽金革。死而不厭。北方之強也。而強者居之。故君子和而不流。強哉矯。中立而不倚。強哉矯。國有道。不變塞焉。強哉矯。國無道。至死不變。強哉矯。

子曰。素隱行怪。后世有述焉。吾弗為之矣。君子遵道而行。半塗而廢。吾弗能已矣。君子依乎中庸。遯世不見知而不悔。唯聖者能之。

君子之道費而隱。夫婦之愚。可以與知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婦之不肖。可以能行焉。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。天地之大也。人猶有所憾。故君子語大。天下莫能載焉。語小。天下莫能破焉。詩云。鳶飛戾天。魚躍于淵。言其上下察也。君子之道。造端乎夫婦。及其至也。察乎天地。

子曰。道不遠人。人之為道而遠人。不可以為道。詩云。『伐柯。伐柯。其則不遠。』執柯以伐柯。睨而視之。猶以為遠。故君子以人治人。改而止。

忠恕違道不遠。施諸己而不願。亦勿施於人。君子之道四。丘未能一焉。所求乎子。以事父。未能也。所求乎臣。以事君。未能也。所求乎弟。以事兄。未能也。所求乎朋友。先施之。未能也。庸德之行。庸言之謹。有所不足。不敢不勉。有餘不敢盡。言顧行。行顧言。君子胡不慥慥爾。

君子素其位而行。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。行乎富貴。素貧賤。行乎貧賤。素夷狄。行乎夷狄。素患難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在上位不陵下。在下位不援上。正己而不求於人。則無怨。上不怨天。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。小人行險以徼幸。子曰。射有似乎君子。失諸正鵠。反求諸其身。

君子之道。辟如行遠必自邇。辟如登高必自卑。詩曰。妻子好合。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。和樂且耽。宜爾室家。樂爾妻孥。子曰。父母其順矣乎。

子曰。鬼神之為德。其盛矣乎。視之而弗見。聽之而弗聞。體物而不可遺。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。以承祭祀。洋洋乎如在其上。如在其左右。詩曰。『神之格思。不可度思。矧可射思。』夫微之顯。誠之不可揜。如此夫。

子曰。舜其大孝也與。德為聖人。尊為天子。富有四海之內。宗廟饗之。子孫保之。故大德必得其位。必得其祿。必得其名。必得其壽。故天之生物。必因其材而篤焉。故栽者培之。傾者覆之。

詩曰。嘉樂君子。憲憲令德。宜民宜人。受祿于天。保佑命之。自天申之。故大德者必受命。

子曰。無憂者。其惟文王乎。以王季為父。以武王為子。父作之。子述之。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。壹戎衣而有天下。身不失天下之顯名。尊為天子。富有四海之內。宗廟饗之。子孫保之。

武王末受命。周公成文武之德。追王大王王季。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。斯禮也。達乎諸侯大夫。及士庶人。父為大夫。子為士。葬以大夫。祭以士。父為士。子為大夫。葬以士。祭以大夫。期之喪。達乎大夫。三年之喪。達乎天子。父母之喪。無貴賤一也。

子曰。武王、周公。其達孝矣乎。夫孝者。善繼人之志。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脩其祖廟。陳其宗器。設其裳衣。薦其時食。

宗廟之禮。所以序昭穆也。序爵。所以辨貴賤也。序事。所以辨賢也。旅酬下為上。所以逮賤也。燕毛。所以序齒也。

踐其位。行其禮。奏其樂。敬其所尊。愛其所親。事死如事生。事亡如事存。孝之至也。郊社之禮。所以事上帝也。宗廟之禮。所以祀乎其先也。明乎郊社之禮、禘嘗之義。治國其如示諸掌乎。

哀公問政。子曰。文武之政。布在方策。其人存。則其政舉。其人亡。則其政息。人道敏政。地道敏樹。夫政也者。蒲盧也。

故為政在人。取人以身。脩身以道。脩道以仁。仁者人也。親親為大。義者宜也。尊賢為大。親親之殺。尊賢之等。禮所生也。

在下位不獲乎上。民不可得而治矣。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。思脩身。不可以不事親。思事親。不可以不知人。思知人。不可以不知天。

天下之達道五。所以行之者三。曰。君臣也。父子也。夫婦也。昆弟也。朋友之交也。五者。天下之達道也。知。仁。勇。三者天下之達德也。所以行之者一也。

或生而知之。或學而知之。或困而知之。及其知之。一也。或安而行之。或利而行之。或勉強而行之。及其成功一也。

子曰。好學近乎知。力行近乎仁。知恥近乎勇。

知斯三者。則知所以脩身。知所以脩身。則知所以治人。知所以治人。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。

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。曰。脩身也。尊賢也。親親也。敬大臣也。體群臣也。子庶民也。來百工也。柔遠人也。懷諸侯也。

脩身則道立。尊賢則不惑。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。敬大臣則不眩。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。子庶民則百姓勸。來百工則財用足。柔遠人則四方歸之。懷諸侯則天下畏之。

齊明盛服。非禮不動。所以脩身也。去讒遠色。賤貨而貴德。所以勸賢也。尊其位。重其祿。同其好惡。所以勸親親也。官盛任使。所以勸大臣也。忠信重祿。所以勸士也。時使薄斂。所以勸百姓也。日省月試。既廩稱事。所以勸百工也。送往迎來。嘉善而矜不能。所以柔遠人也。繼絕世。舉廢國。治亂持危。朝聘以時。厚往而薄來。所以懷諸侯也。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。所以行之者一也。

凡事豫則立。不豫則廢。言前定則不跲。事前定則不困。行前定則不疚。道前定則不窮。

在下位不獲乎上。民不可得而治矣。獲乎上有道。不信乎朋友。不獲乎上矣。信乎朋友有道。不順乎親。不信乎朋友矣。順乎親有道。反諸身不誠。不順乎親矣。誠身有道。不明乎善。不誠乎身矣。

誠者。天之道也。誠之者。人之道也。誠者不勉而中。不思而得。從容中道。聖人也。誠之者。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

博學之。審問之。慎思之。明辨之。篤行之。有弗學。學之弗能弗措也。有弗問。問之弗知弗措也。有弗思。思之弗得弗措也。有弗辨。辨之弗明弗措也。有弗行。行之弗篤弗措也。人一能之。己百之。人十能之。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。雖愚必明。雖柔必強。

自誠明謂之性。自明誠謂之教。誠則明矣。明則誠矣。

唯天下至誠。為能盡其性。能盡其性。則能盡人之性。能盡人之性。則能盡物之性。能盡物之性。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贊天地之化育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
其次致曲。曲能有誠。誠則形。形則著。著則明。明則動。動則變。變則化。唯天下至誠為能化。

至誠之道。可以前知。國家將興。必有禎祥。國家將亡。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。動乎四體。禍福將至。善。必先知之。不善。必先知之。故至誠如神。

誠者。自成也。而道自道也。誠者物之終始。不誠無物。是故君子誠之為貴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。所以成物也。成己。仁也。成物。知也。性之德也。合外內之道也。故時措之宜也。

故至誠無息。不息則久。久則徵。徵則悠遠。悠遠則博厚。博厚則高明。博厚。所以載物也。高明。所以覆物也。悠久。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。高明配天。悠久無疆。如此者。不見而章。不動而變。無為而成。

天地之道。可一言而盡也。其為物不貳。則其生物不測。天地之道。博也。厚也。高也。明也。悠也。久也。今夫天。斯昭昭之多。及其無窮也。日月星辰繫焉。萬物覆焉。今夫地。一撮土之多。及其廣厚。載華嶽而不重。振河海而不洩。萬物載焉。今夫山。一卷石之多。及其廣大。草木生之。禽獸居之。寶藏興焉。今夫水。一勺之多。及其不測。黿鼉蛟龍、魚鼈生焉。貨財殖焉。

詩云。維天之命。於穆不已。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。於乎不顯。文王之德之純。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。純亦不已。

大哉聖人之道。洋洋乎。發育萬物。峻極于天。優優大哉。禮儀三百。威儀三千。待其人然後行。故曰。苟不至德。至道不凝焉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。致廣大而盡精微。極高明而道中庸。溫故而知新。敦厚以崇禮。是故居上不驕。為下不倍。國有道。其言足以興。國無道。其默足以容。詩曰。既明且哲。以保其身。其此之謂與。

子曰。愚而好自用。賤而好自專。生乎今之世。反古之道。如此者。烖及其身者也。

非天子。不議禮。不制度。不考文。今天下車同軌。書同文。行同倫。雖有其位。苟無其德。不敢作禮樂焉。雖有其德。苟無其位。亦不敢作禮樂焉。

子曰。吾說夏禮。杞不足徵也。吾學殷禮。有宋存焉。吾學周禮。今用之。吾從周。

王天下有三重焉。其寡過矣乎。上焉者雖善無徵。無徵不信。不信。民弗從。下焉者雖善不尊。不尊不信。不信。民弗從。故君子之道。本諸身。徵諸庶民。考諸三王而不繆。建諸天地而不悖。質諸鬼神而無疑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。質諸鬼神而無疑。知天也。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。知人也。

是故君子。動而世為天下道。行而世為天下法。言而世為天下則。遠之則有望。近之則不厭。詩曰。在彼無惡。在此無射。庶幾夙夜。以永終譽。君子未有不如此。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。

仲尼祖述堯舜。憲章文武。上律天時。下襲水土。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。無不覆幬。辟如四時之錯行。如日月之代明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。道並行而不相悖。小德川流。大德敦化。此天地之這所以為大也。

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。足以有臨也。寬裕溫柔。足以有容也。發強剛毅。足以有執也。齊莊中正。足以有敬也。文理密察。足以有別也。

溥博淵泉。而時出之。溥博如天。淵泉如淵。見而民莫不敬。言而民莫不信。行而民莫不說。

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。施及蠻貊。舟車所至。人力所通。天之所覆。地之所載。日月所照。霜露所隊。凡有血氣者。莫不尊親。故曰配天。

唯天下至誠。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。立天下之大本。知天地之化育。夫焉有所倚。肫肫其仁。淵淵其淵。浩浩其天。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。其孰能知之。

詩曰。衣錦尚絅。惡其文之著也。故君子之道。闇然而日章。小人之道。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。淡而不厭。簡而文。溫而理。知遠之近。知風之自。知微之顯。可與入德矣。

詩云。潛雖伏矣。亦孔之昭。故君子內省不疚。無惡於志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。其唯人之所不見乎。

詩云。相在爾室。尚不愧於屋漏。故君子不動而敬。不言而信。

詩曰。奏假無言。時靡有爭。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。不怒而民威於斧鉞。

詩曰。不顯惟德。百辟其刑之。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。

詩云。予懷明德。不大聲以色。子曰。聲色之於以化民。末也。詩曰。德輶如毛。毛猶有倫。上天之載。無聲無臭。至矣。


↷續下段
【中庸講述筆記 介言】
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在中興大學講

言中庸一書。本小戴禮之一種。列於禮記中第三十一篇。提出單行。較大學為早。大概始於漢時。非由宋程朱為之也。漢劉歆七略禮類有此。同時又有中庸說二篇。迨後六朝及唐。皆有注釋。惜多散失。

中庸古本章句,依鄭康成。孔穎達諸儒所訂。為三十三章。後經宋朱晦庵重編。亦三十三章。章數雖同。然段落畫分則有異。但原文卻未移動。不若大學前後之更張。現通行之單行本。即朱所編之章次也。

中庸之作者。歷代諸儒。多以為子思。各書記載。都如是也。惟後人在中庸文句中。摘出一句一辭。如書同文。華嶽等。而疑為晚出偽託。已由考據家辨而駁之。管窺一見。不能盡擯群書之言也。

中庸二字之義。漢鄭康成釋為中和之為用也。庸作動辭。宋程伊川釋為不偏之謂中。不易之謂庸。其意中則不過與不及。亦不偏於左右。即認出事理中正重心。堅立不移。庸則平實自然。而無素隱行怪。即踏上事理平實之路。恆久不息。兩者雖異其言。而義未嘗不可融也。

中庸之旨。在闡明人天之道相通。天道至誠無息。化育萬物。人道本亦如之。後為物欲所蔽。失其高明。故應法天。以復其本。始能並育不害。悠久無疆。


↷續下段
【中庸表注】


















【大學】
↷續下段
【大學講前小言】
李炳南教授于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在中興大學講

禮記小戴四十九篇,大學為其第四十二篇。宋天聖間,始摘出單行。後合中庸、論孟稱為四書。朱子讀之,疑有錯簡。遂將原文章次變更,凡單行本皆通行朱編者。而禮記則仍存其原者。

禮記載者,章句難讀,謂是錯簡,古書每有之,或可疑也。而朱子所編,顯非原式,是無可疑者。而漢唐諸儒疏而未改,朱子移易,亦見仁見智之不同耳,固不必定左右也。惟朱子分此書,有經有傳,細繹文理,確有獨到。然錯簡者,是其傳,非其經也。經則禮記與單行本,固無二致也。

傳為推闡經旨者,經尚簡要,而傳尚詳明,是則一傳之言,主固闡經一處,而比援旁通,未嘗不許闡發其他。非若經文,凡遇扞格,只應存疑,以求文獻之徵。傳則左之右之,通斯可矣,雖屬錯簡,亦無大傷,是朱子移易者傳也,非顛倒乎經也。

此章之作,乃聖門弟子而已,古人著述,多不署名,故考據者,亦各見其所見耳。漢儒賈逵曰:「孔伋窮居於宋,懼家學之不明,作大學以經之,中庸以緯之。」宋儒朱子分為經傳,曰經:「蓋孔子之言,而曾子述之,其傳十章,則曾子之意,而門人記之也。」後儒各是其是,子思、曾子,只有存疑。

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朱子定此三句,為大學之三綱。後之研者,亦有主為二綱者。義謂明明德己立己達,本也。親民立人達人,末也。有本有末,其事畢矣。止善只是結論,合言明德與親民二者,必造其極而已,不得稱之一綱。且後有八目,目必統乎綱,余陋,未見三綱統八目之表。若以內外言,格致誠正內也,修齊治平外也,以綱統目言,格致誠正,為明德」綱分目,修齊治平,為親民一綱分目,斯甚分明,以三句合觀,止善非獨立一事,雖有以格致系者,義涉紆曲。然主張二綱者,系目亦不盡同,列表(詳見表注)於後,以作參考。

【大學表注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