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
滑稽列傳(上):淳于髡
●王令樾

前 言

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曰:「不流世俗,不爭勢利,上下無所凝滯,人莫之害,以道之用,作〈滑稽列傳〉。」可見〈滑稽列傳〉所記載淳于髡、優孟、優旃這一類滑稽人物,不同於流俗,不為自己爭奪勢利,以俳諧有趣的話語,借事托諷,委婉譬喻,藉此啟示正道。勸諫君主,解決國家糾紛,談笑間發揮極大功效,故寫了這篇〈滑稽列傳〉。

太史公司馬遷還說「談言微中,亦可以解紛」,是說滑稽者隱約委婉而切中事理的說辭,也可以解除紛擾。文中首段談六經功用,就是揭明滑稽話語中的諷諫作用,可媲美中國六經大道,對治國解紛一樣有用。這是司馬遷為官吏、學者、兵家立傳之外,為有特殊才藝的平民、小吏寫傳的緣故。

「滑稽」在屈原〈卜居〉中,有圓滑之意;漢朝以來則指言辭流利不窮竭,好似滑稽(酒器)吐酒很流暢,沒有阻難之意;後世則取詼諧幽默之意。司馬遷特別重視滑稽者的辯思敏捷,智高計巧,擅長雙關、隱喻、反語等修辭技術,使得在大道治國外,另外取得一種功效不亞於大道的方法。

不飛不鳴

文章首先記述淳于髡,他是齊國的招贅女婿。身高不到七尺,機智善辯,擅長辭令,屢次出使諸侯國,從未有辱使命。

齊威王喜好像似猜謎般的隱語,又好淫樂,徹夜飲酒,沉溺其中不理政事,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。文武百官荒淫放縱,各諸侯國都來侵犯,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。但齊王身邊近臣,都不敢勸諫。

淳于髡用隱語勸說:「國內有一隻大鳥,棲息在君王宮庭,三年不飛也不鳴叫,大王可知是為什麼?」

齊威王說:「這鳥不飛則罷,一飛就直沖雲霄;不鳴則已,一鳴就震驚於人。」於是上朝召集縣令七十二人,獎賞了一個,處死了一個,並重整軍伍出戰。諸侯國震驚,都把原本侵略齊國的土地歸還,聲威強盛了三十六年。

這事記在〈田敬仲完世家〉中。淳于髡以鳥不飛不鳴,譬喻齊王的不作為是不對的,齊王於是以一飛沖天,一鳴驚人,說明自己不是不能作為,一旦有所為,果真使齊國強盛數十年。

【圖說】淳于髡以鳥不飛不鳴,譬喻齊王的不作為。齊王於是一飛沖天,一鳴驚人。
豬蹄祈福

齊威王八年,楚國對齊國大舉進攻。齊王派淳于髡到趙國求救,附上贈品黃金百斤、駟馬車十輛。淳于髡仰天大笑,笑得冠上的繫帶都斷了。

齊王說:「先生是嫌少嗎?」

淳于髡說:「豈敢嫌少?」

齊王說:「那你是有什麼話要說嗎?」

淳于髡說:「剛才臣從東方來,看見路旁有為農事祈福的,拿著一隻豬蹄,一盂酒,禱告說:『祈求高地糧食裝滿籠,低田糧食裝滿車,五穀茂盛豐收,糧食堆積滿家。』臣見他拿的祭品少而想要的多,所以在笑他。」

於是齊威王就增加贈禮黃金千鎰,白璧十雙,車馬一百輛。淳于髡辭別動身到趙國,趙王給他精兵十萬,戰車一千乘。楚國聽到消息,連夜撤兵離去。

一斗一石

齊威王大為高興,在後宮設宴席,召賞淳于髡飲酒。

問:「先生能喝多少才醉?」

淳于髡回答說:「臣喝一斗也醉,喝一石也醉。」

齊威王說:「先生喝一斗就醉了,怎麼還能喝一石呢?其中道理可以說給我聽聽嗎?」

淳于髡答:「賞酒在大王面前喝,執法的官吏在旁邊,記事的御史在後邊,髡心裡害怕,俯身伏地喝酒,不過一斗就醉了。

如果家父來了貴客,髡用袖套束住長袖,彎腰跪著,在席前侍奉他們喝酒,時而賞我點多餘的酒,這樣幾度起身敬酒,喝不到二斗就醉了。

如果朋友故交,好久沒見,忽然相見,歡喜的說著往事,在友情中交談,約喝五、六斗就醉了。

如果是鄉里間的聚會,男女坐在一起,酒一巡一巡喝到很晚;又玩起六博、投壺,彼此結伴;握異性的手不責罰,直視對方也不被禁止;前有掉耳飾的,後有丟失髮簪的;髡私心很覺喜樂,大約喝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。

若是天色已晚,酒席將散,酒杯相碰,人們促膝而坐,男女同席,鞋子交雜,杯盤散亂,廳堂上的燭光熄滅。主人留住髡而送走其他客人,女子的羅衫解開了衣襟,微微地聞到香氣。這時髡心裡最覺歡樂,就能喝到一石。

所以說酒喝過度就會生亂,樂到極點就要生悲,世上所有的事都是這樣。」

淳于髡用此話來諷諫齊王不可徹夜喝酒。齊威王認為說得好,就停止宴飲過度,而且用淳于髡擔任接待諸侯賓客的職務。齊王宗室舉辦酒宴,淳于髡常在齊王身側作陪。

淳于髡的一番話,妙在好似無理,確有至理。飲酒過量會使人神智昏惑,不思禮義,行為失當,誤人誤事,故淺嘗合禮即可。

由淳于髡所說故事,就可見飲酒由少至多,心態、行為就離正理愈來愈遠,更何況有傷身體髮膚,對父母不孝,對己有害。這是為何醉酒會生亂,樂極會生悲,過度則不當。佛家亦有不飲酒戒,喝酒會使人神智昏昧,來世感愚癡的果報。

若國君耽於宴飲,國家必堪憂。淳于髡無法直接阻止,故藉自己說事,不必然真有其事,但卻在婉轉勸說中得到正面功效。言語或許粗俗,但戲謔中發揮勸諫功能,亦是善於言語者,此即所謂的滑稽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淳于髡勸諫齊王:酒極則亂,樂極則悲;萬事盡然,言不可極,極之而衰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張耳、陳餘列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