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所求滿足
「眾生所願樂,一切能滿足」,這二句頌文,是第十七種功德,所說之主題,叫做「一切所求滿足」。其來意為何?曇鸞大師說:「既知大義門,宜知大義門滿不滿,是故次觀所求滿足。」
由前面第十六種大義門功德,已知發菩提心念佛,求生西方彌陀淨土,是行者求得大乘利益之門路與祕訣。接下來應該要進一步了解,一個行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所獲得之大乘利益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、同了生死、同成佛道,圓滿或不圓滿呢﹖所以接下來要觀察第十七種功德,叫「一切所求滿足」功德,亦即要觀察行者發菩提心,念阿彌陀佛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這一位行者,不論上求下化,是否獲得圓滿成就!
近代有人將回向偈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」的最後一句,改為「往生圓成菩薩道」,若想「世世常行菩薩道」,唯有先求生西方淨土中,華開見佛悟無生之後,乘願再來,才能普利一切諸含識,世世常行菩薩道,完成大義門功德。無論完成大義門功德或一切所求滿足功德,皆以往生西方為先決條件!
行者若不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而想繼續留在此土修菩薩道,其志可嘉,但其心可憫!因為行者若不先求生西方,那麼「大義門功德」、「一切所求滿足功德」,恐將成為空中樓閣,不切實際的幻想。何以故?
省庵大師在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說:「此土修行,其進道也難。」在這個娑婆世界,修行菩薩道,不是不可以,只是在這裡修菩薩道,逆境、障礙、不如意事很多,又有惡友牽纏,群魔惱亂,塵緣障道,等惡因緣障礙修行。所謂塵緣障道,即是世間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法,都能障礙修菩薩道!
羅狀元,是明朝世宗嘉靖年間的狀元,後來他到福州鼓山出家為僧。他所寫的〈醒世詩〉中,有幾句描寫塵緣障道之情形,他說:「急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暖暖度春秋,朝朝暮暮營家計,昧昧昏昏白了頭。」略述如下:
「急急忙忙苦追求」:人生在世,短短幾十年之中,每個人都是很著急地,很忙碌地,很辛辛苦苦地,追求功名利祿、榮華富貴,或者貪著五欲六塵,等等與生死相應的俗事。
「寒寒暖暖度春秋」:人生就在這永無止境的追求中,一年又一年,匆匆地虛度了多少寶貴之光陰!
「朝朝暮暮營家計」: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,都在為如何維持家庭的經濟生活,如何省吃儉用節省開銷,如何增加收入,而傷透腦筋!
「昧昧昏昏白了頭」:世間人每天就這樣子忙、盲、茫!
「忙」是忙碌,披星戴月,早出晚歸,為民生問題,勞碌奔波。
「盲」是盲目,不知道為誰辛苦,為誰忙,一般人每天就像一隻無頭蒼蠅,到處亂飛,跌跌撞撞,撞得全身是傷痕!
「茫」是茫茫然,世間人因為忙,所以腦筋不靈光,整天渾渾噩噩,迷迷糊糊,丟三忘四,不是丟了這個,就是忘了那個,世間眾生就在昏迷錯亂當中,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,白了少年頭,虛度了一生,真是空悲切!
羅狀元這四句醒世詩,所說的都是現實人生之寫照。現實的世間人生,就是塵緣太多、外務太多,令人心思散亂。所以省庵大師才說:「此土修行,其進道也難。」在這個紛紛擾擾的娑婆世界中修行,道業能向上前進一小步,已經非常、非常的困難了,更何況是求出三界,求了生死,求成佛道,那就更不用說了!
天親菩薩以為,行者發了菩提心之後,若不仰賴佛力加被,若不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麼「大義門功德」,將成為空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