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廿八
●雪窗研學小組
【經文】
其音演暢: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【要解】
五根等者,三十七道品也。所謂四念處:一身念處、二受念處、三心念處、四法念處。
〔研討〕
問:善惡有明確解釋嗎?在這裡不知要如何說明?
答:此段《便蒙鈔》:「已生惡者,見思惑也。未生惡,謂塵沙、無明。未生善,謂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已生善,謂一切智也。」例如已生善是一切智,我們哪裡有一切智?所以要明確界定,這是指往生極樂世界的情形。
在娑婆世界修四正勤,以《百法明門論》而言,善法有十一條,惡法有二十六條。
惡法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不正見、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誑、諂、憍、害、嫉、慳、無慚、無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沉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。
善法: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捨、不害。
問:四正勤的「勤」作何解釋?
答:勤是「不懈怠」的意思,而懈怠是「於斷惡修善,懶惰為性」。
問:在學佛、斷惡修善當中,如何顯出勤?天天做的事情,如果沒有下對灶穴,是會徒勞無功的。勤當然是在斷惡修善上用功,但怎麼用功?
答:第一、要常常憶念。
第二、要定,要在那上面憶念不忘,否則沒有辦法鑽木出火、除毒蛇、防流水,種的甘果也開不出花、結不出果。
問:請問四正斷的意義,「已生惡法令斷」在四正斷當中是哪一個斷?
答:已生惡法令斷是「律儀斷」,未生惡法令不生是「斷斷」,未生善法令生是「修斷」,已生善法令增長是「防護斷」。
問:《要解》云:「未生惡法令不生」,這為何是斷斷?怎麼樣設法讓未生的惡法不令生?
答:斷是修斷的意思,透過修行來斷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云:「於其未生惡、不善事,為欲令彼『不現行』斷,為欲令彼『不現前』斷。為斷故斷,故名斷斷。」
第一個不現行,未生惡,第一要使它不現行,「欲令彼不現行斷」,不要讓惡的念頭冒出來。
第二個不現前,惡心會來一定是遇到境界,所以要斷除會使煩惱現前的境界出現,「為欲令彼不現前斷」。
因此這包括兩個部分:惡念怎麼樣不現行、境界如何不現前,就在這個地方用功。
問:如何讓瞋心不現行?
答:常作慈悲觀。
慈悲觀要七周行慈。人分七大類,從最親的人行慈,到最討厭的人,行慈悲觀。
第一最親者,慈悲當然從父母親先行;再慢慢的由親而疏,由疏而陌生,由陌生而仇人。這樣才能訓練出慈悲觀來。常常修慈悲觀的人,瞋心就比較少。
問:如何讓瞋的境界不現前呢?
答:雪公在《阿彌陀經名數表解》中說:「惡不生須持戒精嚴」。持戒精嚴有兩個:
第一、不要去接觸那個環境。對境界高的人「山高豈礙白雲飛」,問題是我們是山低,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接近那種環境。譬如要不喝酒,就不要接觸有酒的環境,甚至連酒器都不要過手。
第二、應在身口意上,用戒法除惡習氣。
問:《毗婆沙論》說:「斷未生惡法,如預防流水」,所以堤防要建得堅固一點。堤防要如何才能建得堅固?
答:參加佛學社時還有一些道心,也會念佛,也會讀佛經;畢業離群索居,慢慢就退轉,什麼惡法都出來了。因為堤防不夠厚。
堤防要隨時補強,如預防流水。堤防補強,就要修學。不修不學,當然堤防就越來越薄。修學,從年輕到老沒有一天可以休息的,修學是打造穩固堤防最重要的方法。
(待續)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