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柱(公元一八五八~一九三二)年,字石芝,自號了一居士,廣東新會人,著有《決定生西日課》。
民國二十一年正月初,歐陽柱顯現微疾,每天只念佛,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。有人問他家中如何安排?歐陽柱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只有念佛往生西方,才是真實的事。世間俗事,一切不管了!」
到了十五日未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,歐陽柱往生,世壽七十五歲。臨終安詳,毫無痛苦狀,有種種瑞相。
娑婆、極樂,兩個世界,苦樂懸殊!對於不肯真實念佛、志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歐陽柱擬議出十種理由,丁福保收錄在《丁氏佛學叢書.佛學撮要》。試譯如下:
一、自暴者:看不起信佛的人,認為那是無知婦人與小孩的見解,以為信仰是束縛自由,所以自認為不信佛法是大解脫。
二、自棄者:雖然相信佛法,但沒有實際去修行。或者貪圖眼前世間的快樂;或者說慢慢來;或者說現在事多任重,等機緣到了再修行;或者說自己老了,沒辦法修行了。
三、狐疑者:半信半疑。俗諺所謂的「見山說山好,見水說水好」。也不去深入探求,體驗山水為什麼好,雖然他這一生始終不知山水之妙,卻毫不自知。
四、怠慢者:雖然相信佛法,也修行了,但不肯精進;有時奮發,有時停止,一暴十寒。到了臨命終的時候,這才後悔,也來不及了。
五、各宗雜修:修行有了一點點效果、小神通,就認為天下只有我所修的才是真正的佛教。那個也自以為是「聖道」,這個也自以為是「聖道」,大家都說我的才是嫡傳正宗。
六、先入為主:人之常情,無論對於哪一種宗教或哪一個學說,每每喜歡保全自己原來相信的;想以正知正見啟發引導,實在很不容易使他們改變。
七、口頭禪學:世智辯聰這一類的人,多半以「即心是佛」、「即佛是心」、「色即是空」、「空即是色」、「菩提本無樹」、「明鏡亦非臺」等言詞,作為口頭禪,然而其實並不了解真實意義。
八、口頭教理:為了面子上的名譽,假裝有種種信仰,談論種種佛法;但是骨子裡卻完全沒有這回事,這就是俗諺所說的「目錄派」,有名無實。
九、相當於哲學之一:口頭上儱侗地說一些佛法,筆底下也滿紙如來,他的意思好像是說:我相信佛法的道理是高尚的,我們學習的是佛法道理的高尚,也夠得上是高妙;但是如果說實在有佛法所說的事實,那便是無知的婦人與小孩的說法了。
十、專求來生福報:這是最普遍的毛病。出家人與凡夫俗子,若沒有真正佛法知見,多半身陷其中。剛開始時,以訛傳訛,久而久之,害了別人,也害了自己。他的意思好像是說:我們是凡夫,怎麼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?必須多生多劫修行,修到了高僧的地位,然後才可以往生西方。我們這一類的人,現在只能修修下一輩子罷了,不應該妄想往生西方。
這些人不知道,只要能夠信願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,或至少伏惑,就能萬修萬人去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佛不會說空話,如《阿彌陀經》三復「即得」:
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若四日,若五日,若六日,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『即得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
「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,『皆得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『皆得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彼國土,若已生、若今生、若當生。」
實在是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登入不退轉的境地,那麼成佛就指日可待了。沒有往生西方,就會常常處在退轉的境地,成佛終將遙遙無期了;漸漸的,到了後來,因果循環,將永無止盡地六道輪轉。若僅修來生而得福報,得了福報又墮入輪迴,苦啊!
每每想到這些,內心充滿無盡的哀傷與悲痛!求來生福報,卻耽誤人修行了生死,應該要有所省悟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易行道,要趕快相信,趕快修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