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是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,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。言為心聲,言語代表一個人的心理、學問與修養,《論語.子張篇》,子貢說:「君子一言以為智,一言以為不智,言不可不慎也。」君子說話,一句話能使人稱他有智慧,一句話也能使人稱他沒有智慧,說話不可不謹慎。
言語也關係一個人的禍福,《常禮舉要》說:「口為禍福之門,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。」口裏說出的話,可以造福,也可以召禍,一句話有一句話的吉凶,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所以要慎言,少說話。
言語乃是一門大學問,是應世的工具。孔子以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四科施教,德行列第一,足見道德教育最為重要,先端正學者心性。其次注重言語,孔子說:「君子敏於事,而慎於言。」君子做事要敏捷,說話要謹慎。一言說出,有如唇槍舌劍,說錯就會壞事。
金人背銘
《孔子家語·觀周》記載,周朝太廟的金人三緘其口,不多言,不多事,不多召禍。金人背後刻有銘文,謹語譯如下:
「這是古時候說話謹慎的人。要警戒啊!不要多說話,多說話就會多敗事。不要多事,多事就會多禍患。身處安樂的境遇,說話做事定要警惕防患,不做會後悔的事情。
不要說哪裡會有甚麼損傷,它引發的禍害將會很長久。不要說哪裡會有甚麼損害,它引發的禍害將會很大。不要以為沒有人聽見,天神正在窺視人們。
小火焰不撲滅,等到火勢強大又能怎麼辦呢?涓涓的細流不去堵塞,最終將會成為江河。微小的細繩綿延不絕,有可能成為網羅。細小的樹苗不被拔除,將來長成大樹就需要用斧頭砍除。
果真能夠處事謹慎,就是福報的根本。從口說出的話造成任何傷害,都是惹禍的門徑。強橫的人得不到善終,好勝的人必定遇到對手。搶奪財物的盜匪憎惡主人,百姓怨恨權貴。君子知道天下的上位不可高居,所以謙遜持守下位。知道不可搶先眾人,所以居於後。
溫和恭敬謹守仁德,使人心生仰慕。保持柔順謙卑,也就沒有人能超越。人人都趨向彼方,我獨獨守住此道。人人都存疑惑,我獨自堅信不改變。
我的智慧藏在內心,不向別人炫耀技能。我雖然身處尊貴的高位,別人也不會傷害我。誰能夠辦得到呢?江海雖然處於下游,卻能容納百川,因為處在低位。『天道無親,惟德是親。』天道不分親疏,而能幫助謙下的人。要警戒啊!」
孔子讀了這篇銘文,回頭對弟子們說:「你們要記住啊!這些話語真實又合理,合情又信實。《詩經》說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心存警戒,有所懼怕,就像濱臨萬丈深淵,好比走在薄冰之上。一個人能夠這樣處身行事,又怎麼會做出犯口過的禍患呢!」
謹言慎行
孔子說:「君子欲訥於言。」君子說起話來遲鈍,慎重。少說話,過錯自然少,言多必失,多說會惹出枝葉,召來禍患,不說還可藏拙,一說便露了底。
孔子說:「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」利口的人,口才銳利,無理能辯為有理,而且能取悅人。孔子厭惡這種人,目的是教人要嚴守規矩,防微杜漸。如當國家領袖,或外交使臣,一語出錯,就貽害國家。由此可知,言語關乎個人的命運與國家興亡,不可不戒慎恐懼。吾人宜學孔子的教誡,謹言慎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