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培與速成
近日人才的敗壞,都是由於子弟過早學習八股文等流行的文風。
古人的做法,四十歲才開始出仕任職。即便立國之初的童子試,也必定等到二十歲之後,才許可進學。進修的人,必須測試經論。如此深厚教養,所以才能栽培出傑出的人才。
近日人們務求速成。聰明的人,讀書摘錄個幾段經書,便可輕易取得高官,胸中何嘗有一絲一毫的道理智慧,居然還想要求他們為君盡心、惠澤百姓?
所以,想要讓人才端正,必須先要求子弟讀書務實。
古人的過患在於「樸」實,今人的禍患在於「文」采。
西漢的文翁治理蜀地,因當地人樸實,而用文采來教化。今日的趨勢,正與文翁的狀況相反。
假使人民能返樸一分,則世界受惠一分。而返樸之道,當自教導童子開始。有心導正世道的人,慎勿在流行的文風上加以推波助瀾。
近日人才之壞,皆由子弟早習時文。
蓋古人之法,四十始仕。即國初童子試,亦必俟二十後,方許進學。進學者,必試經論。養之者深,故其出之者大也。
近日人務捷得。聰明者,讀摘段數葉,便可拾青紫,胸中何嘗一豪道理知覺,乃欲責其致君澤民。故欲人才之端,必先令子弟讀書務實。
昔人之患在樸,今人之患在文。文翁治蜀,因其樸而教之以文也。今日之勢,正與文翁相反。使民能反一分樸,則世界受一分惠。而反樸之道,當自教童子始。有心世道者,慎毋于時文更揚其波哉。
教 子
所謂教子,不僅外出求學是教,總的來說,家庭教育最急。每每見到人家教養子女,當孩子知識初開,就開玩笑式的教孩子打人、罵人,並給他們聲色玩好(注)來娛樂。此等氣習,滲透入心,人才又怎麼得以成就。
家庭教育,又必原自於朝廷的教化。朝廷以道德教化,則家庭教育也會以道德為重;朝廷以名利教化,則家庭教育也會追求名利。
曾有友人問:「明代建文帝時期,何以有這多忠義人士?」我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父兄教育嚴謹。」友人又問:「如何見得呢?」我說:「從朝廷的教化來推論就可以知道了。」
這是因為當時朝廷重視名節,獎勵清高修養,教學甚是嚴格;假若子弟當官品行不良,則牽累父母,累及宗族。所以子弟在孩提時,倘若有不好的行為,則父兄必定嚴肅正色訓導說: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如自然。一旦養成習慣,便像天然生成一般。如此積累深厚的習性,在當官時便能堅定意志,絕不動搖退縮,雖九死而無悔。」
玩:音ㄨㄢˋ,可供賞玩的東西。
好:音ㄏㄠˋ,心中所喜好的事。
教小兒,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,凡家庭之教最急。每見人家養子,當其知識乍開時,即戲教以打人、罵人,及玩以聲色玩好之具。此等氣習,沁入心腑,人才何緣得成就。
家庭之教,又必原於朝廷之教。朝廷之教以道德,則家庭之教亦以道德;朝廷之教以名利,則家庭之教亦以名利。
嘗有友人問:「建文時何多忠義?」予曰:「此父兄之教嚴耳。」友人問:「何以知之?」曰:「以朝廷之教知之。」蓋當時朝廷重名節、勵清修,其教甚嚴;茍子弟居官不肖,則累及父母,累及宗族。故孩提之時,倘或不肖,則父兄必變色而訓之,語曰: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如自然。積累既深,所以居官之時,雖九死而靡悔也。」
居 家
灑掃清潔、應對進退,這完全是弟子應做的事。自從世俗風氣流於奢靡,全都由僕人去做,這些規矩道理已經很久都不談了。然而,應對進退的禮節,在貧士家或許仍然還有;至於灑掃清潔,則雖為貧士家,也絕對沒有了。
偶然拜訪朋友姚文初,見他們家門庭嚴肅簡陋,一切灑掃及應對進退,都由次子來做,仍存有古代風範。文初是姚現聞先生的後人,能有如此高風,同為貧士而失古風的那些人,應該感到慚愧啊!
灑掃、應對、進退,此真弟子事。自世俗習於侈靡,一切以僕隸當之,此理不講久矣。然應對進退,貧士家猶或有之。至於灑掃,則貧士家亦絕無之矣。偶過友人姚文初家,見其門庭蕭然,一切灑掃、應對、進退,皆令次公執役,猶有古風。文初,現聞先生後也,其高風如此。為貧士者,可以愧矣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