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五二)
●子圓
PDF注音版
  鄉黨第十.之十三

子曰︰
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
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
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

孔子說:「在我之前,也就是周朝初年的前輩,學習禮樂都很樸素,很像鄉野的人。到了我同時代,也就是春秋時代的前輩,學習禮樂注重外表的文采修飾,很像彬彬君子。如果講到禮樂能發揮實際的功用,那我願意依從周朝初年的前輩,很樸素而保有仁的本質。」

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。」「先進」、「後進」,有多種說法,現在採取時代先後的說法。「先進」,指孔子以前,周朝剛建立時,學習禮樂的前輩。「後進」,指孔子當時春秋時代,學習禮樂的前輩。「禮」,講求恭敬對方,有一定的規矩秩序。「樂」,講求和平。因為人人皆有「喜怒哀懼愛惡欲」七情,當感情衝動時,就用「樂」來調和,言行才不會紊亂出錯。自古以來,中國是禮義之邦,用禮樂來治國,平常生活裡,就講究學禮學樂。周朝成王、康王時期,及漢朝文帝、景帝時期,監獄空無一人,甚至都長出了雜草,這就是禮樂治國的典範政治。如此做到「刑期無刑」,雖然設有刑罰卻不希望用得上,這豈是偏重法治所能想像的?「野」,郊外。「野人」,郊外的人很質樸,粗略而不注重外表修飾,但能保有禮樂的根本,也就是仁的本質。

「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」「君子」,先有仁的樸實本質,更進一步注重外表言行的文采修飾,所謂「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」。孔子當時風氣奢侈,對於禮樂往往流於外表盛大華美的修飾,常發生違禮僭越之事,失去了仁的本質而渾然不覺,卻誤認成彬彬君子。

「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「用」,功用,就發揮禮樂的功用來說。孔子看到當時講究繁文縟節,忽略禮樂的根本,希望採用周初先進學習禮樂樸素的古風,保有禮樂的根本「仁」,「視人如親,厚以待之」,可以發揮移風易俗的功用,所以才說「吾從先進」。

魏晉南北朝時,南朝第一個朝代「劉宋」,開國君王劉裕自奉儉樸,治國嚴謹頗有法度。他建造自己居住的玉燭殿完成後,就和群臣一起觀覽。大家先看見床頭擺設,就只有土障。牆壁吊掛的燈籠,是平民百姓常用的葛布做成的。清潔所用的拂塵,是用普通的麻繩紮成的。此時身旁的重臣侍中袁顗,就大大的稱讚皇上劉裕,生活實在太節儉樸素。但是劉裕卻靜靜的,沒有任何回應。等到劉裕自己獨處時才說:「我這個田舍公有這些享用,已經是超過了!」史官就這樣評斷劉裕,光耀擁有天下,成就開國大業,正是來自勤儉有德!

本章指導我們,學習禮樂,應先自我省察,是否保有親厚的仁心。切莫只在意外表言行裝飾,是否得體完備。更應從自身生活樸素學起,遠離奢靡浮華,才能長養仁民愛物的初心!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