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卅九
●吳希仁 講述
● 智光 整理


DSG-5.png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三、明證本跡者


【釋義】
今以藏、通二教,念他佛、念自他佛,二種三昧,攝歸同居、方便,二種淨土。謂藏七賢,通乾慧性地,皆歸同居淨;藏四果,通見地已上,皆歸方便淨也。

藏通攝歸二土

如何收攝?「今以藏、通二教,念他佛、念自他佛,二種三昧」,契眾生的機,藏教人或通教人,藏教修析空觀,通教修體空觀,然後教他念他佛,或念自他佛,都有藉著他佛。這兩種三昧,可以「攝歸同居、方便,二種淨土」,就是接引他往生到同居淨土,或方便有餘淨土去。

什麼樣的人去呢?「謂藏七賢」。參考(丙)表下面,藏教的七賢位。一上來修三資糧位和四加行位,合起來有七種,名七賢位。為何是賢位?因為只有伏惑。

通乾慧、性地」,通教「乾慧」,指出還在伏惑;也包括「性地」,性地也是伏惑而已,還沒斷惑。

皆歸同居淨」,因為有念他佛,或自他俱念的關係,只要伏惑,就可到同居淨土。等一下看料揀,單念自佛的地方,雖然同樣是伏惑,卻還不能到淨土來,只能到同居穢土,區別在這裡。

藏四果」,藏教四果,包括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;和「通見地已上」,通教見地之前有八人地。

我們知道,依照通教修證,分成十個地位,叫三乘共十地;修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依照通教理修,合起來分成十個地位。通教十地,與別、圓教登地菩薩的十地不一樣。

通教十地:第一乾慧地、第二性地,這是伏惑;第三八人地、第四見地,這兩地是屬於斷見惑。

所以這裡說「通見地已上」,其實包括八人地。見地以上,到佛的地位;到第六地,斷了部分的思惑,乃至於到佛地,全部的思惑都斷乾淨了,甚至侵破習氣。「皆歸方便淨也」,都接引到方便有餘淨土來。

【釋義】
以别教二種念佛三昧,攝歸同居、方便、實報,三種淨土。十信位,歸同居淨;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位,歸方便淨;十地證道同圓,由念他佛之力,歸實報淨也。

別教攝歸三土

以別教二種念佛三昧」,別教的念他及自他俱念,兩種念佛三昧,「攝歸同居、方便、實報,三種淨土」。參考(丙)表,線畫上去,攝歸三種淨土。如何攝歸呢?

十信位」,別教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,一開始就是十信位,修十種信心,這十種信心都是屬伏惑階段。「歸同居淨」,已伏惑之人不起惑、不造業,所以所現境界是凡聖同居淨土。

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」,叫三賢位。十住斷見思惑,十行斷塵沙惑,十迴向伏根本無明惑,這三十個階位叫三賢。「歸方便淨」,歸攝到方便有餘淨土,這是第二種淨土。

十地」,指登地的法身大士,斷一品根本無明,證一分中道法身,「證道同圓」,就斷惑證真的證道,是同於圓教。教道不同,證道則同。

教道,別教修次第三觀,圓教修一心三觀。但證道,斷惑證真到了十地,同樣斷根本無明。「由念他佛之力,歸實報淨也」。假如是念自佛,則歸實報穢,實報莊嚴土的穢土,後面會加以料揀。這裡是說因為念他、念自他,有他佛的加持力,所以攝歸實報莊嚴淨土。

【釋義】
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,攝歸四種淨土。五品位,歸同居淨;十信位,歸方便淨;初住去,歸實報淨,亦復分證寂光;妙覺位,歸於究竟寂光淨也。

圓教攝歸四土

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」,圓教的念他和自他俱念,二種三昧,「攝歸四種淨土」,圓教四種淨土都可以去。

怎麼攝歸法?有「五品位」,五品弟子位是伏惑的。「歸同居淨」,攝歸到同居土的淨土去。

十信位」,圓教十信位,斷見思和麈沙。初信斷見惑,第七信斷思惑,八、九斷塵沙;到了具足十種信心,就要登住,斷根本無明了。因為十信位已經斷見思惑,所以「歸方便淨」,攝歸到方便土的淨土。

初住去」,指圓教初住位以下,包括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。「歸實報淨」,到實報莊嚴土的淨土。因為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,一個是事土,一個是理土,事理是不二的。所以「亦復分證寂光」,證一品實報莊嚴淨土,同時分證一品的常寂光淨土。

至於「妙覺位」,成佛了,把所有根本無明斷盡,「歸於究竟寂光淨也」,就攝歸到究竟常寂光淨土去。

所以化他是四教並用,契眾生機的關係,需要講藏、通,就講藏、通;能講別、圓,就講別、圓;如果是自行,就單用圓教。
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