🔊朗讀文章
廣學三藏教‧不改彌陀行
──憶吳思飛老師──
●後覺 敬述


原本末學與多數的學長相同,常常期盼 吳老師能病愈,再為眾開課,但是老師已微笑著入七寶蓮池,自在往生極樂大學,當菩薩不當凡夫了。想藉本文回顧老師上課重要的叮嚀。

解行雙到為宗

因為還是有很多年輕學子認為,不是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嗎?一句佛號就俱足六度萬行;一句阿彌陀佛,只要念得熟,成佛尚有餘,不學他法,又有何憾等等。何必學習那麼多天臺教觀、唯識等佛學名相?所以末學覺得有必要將老師平時提示重點,重新再溫習一下。

老師說:古德云:「解門不妨廣學多聞,行門則須一門深入」,否則朝秦暮楚,功夫難以成片;又如腳踏兩船,終必落海而已!解行二門,即雪公所云「廣學三藏教,不改彌陀行」,解門不妨廣研三藏教典,融貫天臺、唯識諸宗;而行門則須選定淨土念佛法門,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正功夫,其餘為助功夫。如是學佛可謂得其津梁,菩提道上指南在握,去路分明矣!

蕅益大師云:「真學,以解行雙到為宗趣,非開解無以趨道,非力行無以證道。」蕅祖又云:「討究佛法為(學佛)第一要務。諸佛所師,所謂法也(佛尚且以法為師),況弟子乎?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,不知正法,求昇反墜。故不留心教典,饒勇猛精進,定成魔外。」可見不解佛法正義,則所精進必是邪魔外道,無可倖免!

老師說:如果只需要念佛,不學習解門、教理,你說你學佛,你學什麼啊?如果只要一句佛號就夠了,那麼世尊也只要說淨土三經,不必說法四十九年。

解佛理信願堅

眾生根性,可分為信行人與法行人。信行人一聞便信,把得便行,一信之後不再疑,此則不解教理亦無妨,但得遇正師正教即可。若法行人,則須窮究一切法義,知其所以然道理,才能斷疑生信,一般知識分子大多屬此。

若不深究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之同異,則不知其殊特,則或疑法、疑師、疑自,致令信願大打折扣,不得實益。若知其殊特,則生大法喜,信願增強,念佛工夫增進。許多人研讀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之後,覺得有「雷霆萬鈞之勢,萬牛莫挽之功」,故知解理愈徹底,信願也愈堅強。

有助降伏煩惱

問曰:「我們修淨土的人,不是專精的念佛就好,如果再羼雜修一些懺法等,是不是又羼雜了?」

老師答曰:「念佛持名就是正功夫,其他能夠幫助我們降伏煩惱,而更能專注、更能放下萬緣提起佛號的,就是屬於助功夫。例如聽經聞法,讀誦經典及祖師種種開示,或是常常覺照,都能幫助我們消除煩惱,包含懷疑心、瞋恨心、貪欲心等,即是使正功夫更有力量。如果萬緣、煩惱放不下,佛號有時候很勉強的提起來,也沒有力量;而由於這一些開示、覺照,讓我們更能放得下煩惱、放得下萬緣,然後佛號更有力量、更能夠專注,都是屬於助功夫。」

淨業正助雙修

再問:「一句洪名,圓具萬德,備足福善,焉用修餘眾善為?」

師答曰:「是不然。印祖云:『一門深入,盡廢餘門,此唯打七時才可。平時,若非菩薩再來,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,以凡夫之心,常則生厭故也。天之生物,必須晴雨調停,寒暑更代,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;使常雨常晴,常寒常暑,則普天之下,了無一物矣。況吾儕心如猿猴,不以種種法對治,而欲彼安於一處,不妄奔馳者,甚難!甚難!當自量其力,不可偏執一法,亦不可漫無統緒。』

又云︰『學佛,必須專以自了為事,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。若大力量人,方能徹底放下,徹底提起;中下之人,以無一切作為,遂成懶惰懈怠,則自利也不認真,利人全置度外,流入楊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。故必二者相輔而行,但專主於自利一邊。』

故知念佛之人,兼修眾善,非是名號功德不足,而是藉行善以調適身心,以長養慈悲,以防止怠慢,以助成正功耳。所謂『隨分隨力』行之,以不耽誤正功為原則。蓋持名為主(正),眾善為輔(助),此中分寸必須拿捏得準,切勿正助顛倒,喧賓奪主,否則,助功反成障功矣!此義不可不知。

雪公教人以『正助雙修,不可偏廢,如鳥兩翼』,又曰:『雖正功稍差,若助功甚好,臨終亦可助除諸障。』」

早日乘願再來

老師課堂上也常常提到,智者大師臨終,說他因領眾太早,所以只證到五品弟子位;如果沒有太早領眾,可以證到十信位。《四教儀集註》云:「蚤領眾者,名成損己,益他蓋微。」故宜退步為妙(止觀外三術:莫受莫著、縮德露疵、一舉萬里)。

所以老師晚近多年息諸緣務,閑居靜處,精勤念佛;臨終正念分明,安詳往生,瑞相殊勝,為我們淨土學子樹立了很好的典範。

老師一生教弘天臺,行歸淨土,如今已娑婆緣盡,極樂蓮成。謹懷著無盡的感恩與思念,希望老師早日乘願再來,倒駕慈航,普濟群蒙,常以法音覺諸世間,利樂有情。

【圖說】吳老師說,研讀《彌陀要解》後,念佛有「雷霆萬鈞之勢,萬牛莫挽之功」,故知解理愈徹底,信願也愈堅強。


【前期連結】

吳聰龍居士往生見聞記(上) 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