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論】周易下經:
讀易散記──革卦卦辭
☯ PDF
●自明

離下兌上 革。己日乃孚,元亨利貞,悔亡。

「革」。

鄭玄注:「革,改也。水火相息而更用事,猶王者受命,改正朔,易服色,故謂之革也。」

依李氏疏解釋。尚書堯典:「鳥獸希革。」孔傳:「革,改也。」息,長也。水火相息,更迭用事,猶王者易姓受命,改正朔,易服色而謂之革,如彖辭「湯武革命」是也。又有三義焉,如水火相息,四時更代,彖辭「天地革而四時成。」象辭「治曆明時」是也。又尚書洪範曰:「從革作辛。」馬氏注云:「金之性,從火而銷鑠也。兌金離火,兌從離而革是也。」(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謂洪範「金曰從革。」注:馬融曰:金之性從人,而更可銷鑠。)又尚書堯典:「鳥獸希革。」孔傳:「夏時鳥獸毛羽希少改易。革,改也。」說文:「獸皮治去其毛,革更之象。」初九「鞏用黃牛之革。」九五「虎變」上六「豹變」是也。

「己日乃孚,元亨利貞,悔亡。」

虞翻注:「遯上之初,與蒙旁通。悔亡,謂四也。四失正,動得位,故悔亡。離為日,孚謂坎。四動體離,五在坎中,故己日乃孚,以成既濟。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貞。故元亨利貞,悔亡矣。與乾彖同義也。」

依李氏疏解釋。從二陰四陽之例,遯卦初爻之上位,上爻之初位,即成革卦,與蒙為旁通卦。九四爻辭云「悔亡」,故虞注云「悔亡,謂四也。」九四失正,故悔。動變為六四,得位,故「悔亡」也。六二體離為日,離在納甲中而為納己,故曰「己日」。坎卦曰「有孚」,故虞注曰「孚謂坎。」四失位,動而成互體離,九五在坎中為孚,六二與九五正應,故「己日乃孚。」四既變以成既濟。乾道,元也。變化,亨也。各正性命,貞也。保合太和,利也。九四改之正,為六四,故「元亨利貞悔亡」矣。乾九四文言傳曰:「乾道乃革。」謂四體革而成泰,故「與乾彖傳同義也。」



湯武革命

《論語.八佾篇》:「子謂《韶》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《武》,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」

雪公解:《韶》,是舜帝之樂。《武》,是周武王之樂。孔子評論,《韶樂》盡美,而又盡善。《武樂》也是盡美,但未盡善。

古注,「武王以征伐取天下,故未盡善。」然而,武王伐紂,深受孔子、孟子稱讚。孔子在《周易.革卦彖傳》中說:「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篇》,齊宣王以武王伐紂問孟子:「臣弒其君可乎。」孟子說:「殘賊之人,謂之一夫。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也。」

足證孔子所說的「未盡善」之意,是指武王之樂,非指武王之德。

(見《論語講要》)



【前期連結】井卦六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