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翻注:「革而當,其悔乃亡。孚,謂五也。巽為命,四動,五坎改巽,故改命吉。四乾為君,進退无恆,在離焚棄,體大過死,傳以比桀紂。湯武革命,順天應人,故改命吉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四失位當悔,革則悔亡,彖傳曰:「革而當,其悔乃亡。」謂四也。四變,上體成坎,九五在坎中,故注云:「孚謂五也。」互體巽申命(巽彖傳文)為命,九四變動,上體坎成,互體巽毀,是五坎改革巽命,故「改命吉」也。四互乾為君,乾九四文言傳曰「進退无恆,乾道乃革」之象也。外體離(四動成離。見九五象傳虞注),離四亦乾四,離九四爻辭曰:「焚如死如棄如」,身无所容之象也。自二至上,互體大過棺椁,死象也。九四陽剛失位,當革之時,故彖傳以比桀紂失德之君,而曰:「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。」虞注彖傳云:「天謂五,人謂三。」天人順應,故「改命吉也。」李疏案語:「愚案:四變得正,成既濟定,故曰改命吉。」
象傳曰:「改命之吉,信志也。」
虞翻注:「四動成坎,故信志也。」
干寶注:「爻入上象,喻紂之郊也。以逆取而四海順之,動凶器而前歌後舞,故曰悔亡也。中流而白魚入舟,天命信矣,故曰有孚。甲子夜陳雨甚至,水德賓服之祥也,故曰:改命之吉,信志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虞注○九四動,上體成坎,坎卦辭曰:「習坎有孚,行險不失其信。」故為信。坎卦辭:「維心亨。」故為心。坎心為志,故「信志也。」
干注○爻入上象在外,國外曰郊,故干氏云「喻紂之郊。」書經周書武成篇「陳于商郊」是也。武成又曰:「會于牧野。」是「逆取」也。武成又曰:「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。」是「四國順之」也。兵,凶器也,周書牧誓武王曰:「稱爾戈,比爾干,立爾矛。」是「動凶器」也。尚書大傳(作者及出版日期皆不詳)曰:「維丙午,王還師前,師乃鼓譟,師乃慆,前歌後舞,極于上天下地。」故干氏云「前歌後舞」也。九四失位,動而得正,故曰悔亡也。史記周本紀武王:「遂興師,渡河,白魚躍入舟中。」是以干氏曰:「天命信矣,故曰有孚。」呂氏春秋:「武王伐紂,將以甲子至殷郊,天雨日夜不休,武王疾行不輟,至殷郊,因大戰克之。」孔子家語:「殷人以水德王。」故干氏云:「水德賓服之祥也。」周改殷命,志孚于天,故曰「改命之吉,信志也。」
虞翻注:「乾為大人,謂五也。蒙坤為虎變。傳論湯武以坤臣為君。占,視也,離為占。四未之正,五未在坎。故未占有孚也。」
馬融注:「大人虎變,虎變威德,折衝萬里,望風而信,以喻舜舞干羽而有苗自服,周公脩文德,越裳獻雉,故曰未占有孚矣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虞注○乾二五皆稱「大人」,虞氏此云「大人謂(革)五」,即是乾五。革與蒙卦旁通,蒙互體坤,京房易傳:「坤為虎刑。」(虞氏逸象亦云坤為刑為虎。)革乾(互體乾)由坤變(旁通),故曰「虎變」。「變」謂毛希革而易新,四動改命,其命維新,故九五為「虎變」也。「傳論湯武」者,謂彖傳「湯武革命」也。蒙卦坤臣變為革君,故虞氏云「以坤臣為君。」如湯武革去桀紂而為君是也。「占,視也」,揚子方言文。革內卦離,離為目,故「為占」。四雖未變之正,五未成坎,然陽在五,具坎體為孚,故「未占有孚也。」
馬注○虎有威德,故「折衝萬里。」虎威能拒敵於萬里。乾卦文言傳曰:「風從虎。」故「望風而信。」尚書大禹謨:「帝舜乃誕敷文德,舞干羽于兩階,七旬有苗格。」尚書大傳:「成王之時,越裳以三象重九譯而獻白雉。公曰:德澤不加焉,則君子不享其質,政令不施焉,則君子不臣其人,吾何以獲此也。其使曰: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:久矣,天之無別風淮雨,意者中國其有聖人乎,有則盇往朝之。周公乃以薦于宗廟。」又見周傳歸禾。蓋大舜周公,皆自脩其德,遠人咸格,不言而信,故曰「未占有孚矣。」(別風淮雨,訛也。原為:列風淫雨。詳見文心雕龍練字篇。李氏疏「又見周傳歸禾」者,周成王叔父唐叔獲嘉禾,以獻王,王命贈與周公,又命作「歸禾」篇。此篇已亡。)
象傳曰:「大人虎變,其文炳也。」
宋衷注:「陽稱大,五以陽居中,故曰大人。兌為白虎,九者,變爻,故曰:大人虎變,其文炳也。」
虞翻注:「乾為大明,四動成離,故其文炳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宋注○陽為大,陰為小,故「陽稱大。」五以陽居中,故稱「大人」,與乾卦九五同義。白虎,西方之宿也,卦氣兌在西方,故為「白虎」。說文:「九者,陽之變也。」故宋氏云:「九者,變爻。」九居上體兌中,故曰:「大人虎變,其文炳也。」
虞注○五體乾,乾卦彖傳曰:「大明終始。」故「乾為大明。」四動,五成互體離,離自坤來為「文」,又嚮明(說卦傳)為明,說文:「炳,明也。」故曰「其文炳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