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討,是課後與同學一起複習探究的學習。而十多年來,經歷身分、程度的變化,對於研討,也不斷重新認識。
從初學覺得嚴肅無聊,到無知主持,覺得會歸生活才有用;接著在訓練下,又成為看似有模有樣,卻帶著緊張的模式;後來的線上研討,相關資料方便用電腦查詢引用下,連期待的設問討論,常常都變成標準答案。最後,研討成為疲憊不堪的學習和莫名的責任。
當然,每個歷程都有超乎模板的經驗和收穫,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學習基礎和目標,並不能一概而論。主持研討走到瓶頸,想要改變模式方向,該改的往往是想改的人!問題不在形式,而是實力。
之前旁聽研討,因為準備不足,常常成為見樹不見林的打靶練習。每個設問都有難度,好不容易進入思考,又都點到為止,然後就不知所謂,得到的答案也都是別人的。
在一次的雪窗研討,就見識到什麼叫做「無入而不自得」!有一種跟著導覽遊歷法苑之感。以下就著那位主持學長兩點特色,略作紀錄。
一、善聽
對於聞法,總覺得文字比較親切。這次讓我發現,原來我太依賴文字了,所以聽不入心啊!整場研討,主持學長只動筆兩次、寫了幾個字而已!他就是專注聽人說、人問,重述歸結竟能八九不離十,有接不上處,就很自然地停頓一下望向發言者,對方就自動補上了~
重點是,當他專注地聽而非抄寫,就自然流露出誠懇傾聽的態度,離那麼遠的我,都瞬間感到一股交流的親切,發言者想來更能進入對話,真正的對談!
而答題學長告一段落,他馬上能就著其中有疑惑處,非常自然地追問,就真的像是討論中的兩個人,很自然地接著問!
例如問到:「一般學四諦要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,此處又講無苦集滅道,要如何會通?」發言學長歸結到境界不同,主持學長馬上問:「那我們是哪一種?」全場都笑了!為什麼笑了?就是一種融入討論的氛圍,沒有發言也能體驗到的參與感!也就帶出了指導老師很深遠的回答。
此外,也有像是幫初學者提問,解決較難或不明白處。例如講到無「滅」,真如實相中本來空寂,沒有涅槃可證。發言學長話音剛落,主持學長馬上問:「什麼是涅槃?」那位學長當場一怔,我也遲疑了一下,畢竟對老學而言,問這看似熟悉而常用的名相,就像是問什麼是生死一樣,乍然間就被問住了。
而他就能夠發現這一點,讓講者再將看似流暢卻模糊之語,換句話說得更完整!照顧到更多人。若光顧著抄寫,可能就後知後覺、錯過時機點了!
當下我就在想,是啊~為什麼主持者非得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,深怕遺漏或無法複述?研討不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共聚討論,主持的角色為串場連結,又不是在做臨場報告或面試。
又如果主持人專注地聽,而無法清楚接收,旁人想來更甚;能讓發言者在重點處重申,說不定自(發言者)他(研討眾)都更清楚明瞭!而若是把心思放在整理所言,而忽略了研討的互動性,恐怕多是顧此失彼了呀~
再者,為什麼他聽則足矣?當老師收攝研討問題,我忙著抄寫,也就是把老師的話謄到紙上,沒有時間入心,之後再花時間看筆記,似乎繞大圈啊~當他專注地聽,我彷彿可以看見他的腦袋在咀嚼,複述、歸結後,就直接消化了!
雖然這已經是進階的學習方式,但也就看到,自己研討的停滯點和癥結所在。
二、熟
要做到上述的主持,可能有點天分都還可以略及,但還需要第二點,那就是真功夫了。
整場研討,他根本沒有怎麼查看筆記或資料!對啊~在研討的時候還在翻找核對嗎?不但是瞎忙,更見對教材的不確定性啊!如果人講一句,就需要往前翻筆記找答案、查看範圍、確認所言,假裝謹慎,其實就是不熟!
研討是要做什麼?討論探究文句的義理旨趣啊!又不是資料發表會。沒能將筆記資料確實消化,扣上文本提出要義,只在研討時照本宣科陳述,反成負擔,耗時又無用。
熟稔教材和資料,才能在研討現場理出脈絡頭緒,掌握要點,提綱挈領,把焦點放在統整收攝上。
例如有人問到:無智、無得,是並列或相承關係?主持學長補充,這在問經文的「章法」。拆解來看,這個提問就只遊走在「無智亦無得」的文字上了。
又問到:「既然空中無智亦無得,那為什麼經文前面,又要用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呢?」主持學長轉述時就直接補充說明:「深般若是智,五蘊皆空是得」,把問題的對應關係說得更明白。
而指導老師更高明,直指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只有五蘊嗎?還有深般若的定義分別!而又導向淨土!主持學長馬上將指導老師的指點作為功課而自省!
又問:「學佛修行目標就是要得三智,為何又說無智可得?」他複述提問後補上一句:「這樣是否有所衝突」,這就讓問題不會被講偏,而後又追扣上一堂四諦雷同之問,串聯思考。
先前才請教指導老師研討,老師說沒那麼難、那麼可怕,需要具備的能力就只有一個字──熟!這就馬上見識到了。
《十四講表》研討時,指導老師也多次講到要熟悉講表、文本,在腦中建立骨架,才能夠收攝各種設問到表的大旨,而不會在個別問題上打轉。如果針對性地解決,只會越來越細而失焦。
也因此老師可以串連各表回扣中心思考,畢竟各表的開展,不離第一表的「覺以達智」。開出去總有無限多,但沒有收回來就是漫漫長路,一收,走到哪裡都可能是立地成就的時機!
❦
這次雪窗研討,指導老師最後結示:研討的時候,除了文字要準備好,修法行事上也要能結合起來;如果完全當作筆記來研學,進步很有限。一定有不懂、一定會有困難的地方,但是如此就能夠「憤」、能夠「悱」,研討起來就有「啟」、有「發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