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參加以《明倫月刊》為本的讀書會,討論到〈朱子讀書法〉和〈常自見己過〉。
聖賢言語
〈朱子讀書法〉其中一段在說,近代人常將聖賢書解釋成自己的語言,用自身經歷去解讀,甚至是用聖賢書來貼在自己身上,闡述自己的豐功偉業;甚至喜歡改動經文內容,讓自己的論點站得住腳。(雖然朱子也有微調〈大學〉的內容,但逝世前很後悔。)
擅自改動文章確實不好,可惜現在的人,似乎很難全數接受古人所說的言論,如果不和自身連結的話,基本沒耐性研究。古聖先賢的話語,距離太遙遠了,無法捉摸,更不要說將這些道理付諸實踐。
大多數的人都喜歡看跟自己契合的文章,哪怕和古人傳達出的精神完全不同,也會就著誤解,一步一步散播錯誤的知見,自己卻渾然不知。
要想讀好書,一定要反覆讀同個段落上百遍、千遍,古人的精神自然顯現在心中。所以不必貪求速度,耐下心來好好欣賞,才能萃取書中精華。
自見己過
〈常自見己過〉是說,人常常有許多心。
「偷心」大概意思是,存有僥倖的心,想要享受榮華富貴,卻沒付出相應的努力。
「機械巧心」大概意思是,城府很深,如同精密機械一樣,裡面的第一顆齒輪緊接著第二顆,而後面又接續不斷;又是螺絲、又是金屬線,僅從第一顆齒輪來看,完全看不出來最終功能是什麼樣子。
有機械巧心的人,會讓人看不出他的心思,所做的每件事都無法摸透結果。這類人說話都是帶有目的,和他們相處,常常會不知不覺被牽著鼻子走。
我以前有一點點這種症狀,因為和一群人每天相處,難免發生摩擦。要想在一群人當中脫穎而出,就必須多做一步設計;卻沒有足夠的智慧,不懂得謙讓包容,讓許多人感到不舒服,完全是互相傷害。
但是,經歷過青春期,學會更坦然的面對所有人,發現很多事情可以講得開,不要預設對方不願意溝通,堅定並溫柔的闡述心中想法,對方自然也會放下心防,好好溝通。不用對他人太有猜忌心,對人真誠,人自然待己真誠。
另外,畢業後也有越來越多時間,可以和旁人保持距離,慢慢處理過剩的情緒,讓強烈的情緒有緩衝,自然就不會因為衝動而傷害到別人。
◆
由這兩篇文章知道,外在的學習很重要,才不會因為自己胡思亂想,而走錯方向。保持獨處也很重要,可以檢視平常待人是什麼心,時時提醒自己真誠,錯不再犯。
這場讀書會提醒了我,內在外在的成長都很重要,非常歡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