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會上三勸發願(五) ●常隨
三、三勸──究竟殊勝

經文第三次勸願,是佛來作證。願不虛發,從一旦發了願,就必定能往生的角度來說,第三次勸我們發願往生!
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:
「若有人,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彼國土,若已生,若今生,若當生。
是故舍利弗,諸善男子善女人,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

只要真正發願,就一定能往生:過去已經發願的人,在過去就已經往生了;今世發願,這一生臨終時就往生;將來發願的人,將來也一定能往生。意謂有願必生,這是究竟殊勝的角度來講,將發願往生的好處,講到頂點了。

所以釋迦牟尼佛就第三次殷勤苦勸眾生:「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」。

以上三勸發願就是果殊勝、因殊勝以及究竟殊勝。釋迦佛把一切好處都講到徹底,發揮得淋漓盡致,周延完備,先講果,再講因,再講究竟。這樣苦苦相勸,是要我們深信、發願。

蕅益祖師說: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「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。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銀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」這是在講願與信的關係,信與願加起來就是無上菩提,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。但若沒有信願,念佛功夫縱好,自心與佛心不同,也不能往生,頻率不對,就無法感應。只要信願真切,任何人都可往生,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;也是釋迦牟尼佛在《阿彌陀經》的經文當中,再三懇切的一勸,再勸,三勸,三次苦苦相勸。

參、結論

上面所講的三勸發願,有願皆生,但可不可以只要發堅強的願?受限於工作很忙,是否就不必很認真的念,只要有願就好?不可以的,因為信願行三者是一體的,有願無行是不能往生。


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:
「若欲往生者,要須行願具足……但有其行,行即孤,亦無所至。但有其願,願即虛,亦無所至。要須願行相扶,所為皆剋。」

修行人,但有行沒有願,行即孤。但有願,沒有行,願即虛(假的,空的願)。一定要願行相合,互相扶助,才可以達成。行而無願,只成遠因,當生不能成就,將來在某一生發芽了,才往生。

願行相扶,如車雙輪,要有二個輪子車子才能走,才能當生成就。求往生的人必須具足信願行,而強調三勸發願求生西方,並不是說發願就可以,只有願,沒有行,那願是虛假的,所以要願行相扶,必可往生。

(圖說:善導大師說,修行人,但有行沒有願,行即孤。但有願,沒有行,願即虛。一定要願行相合,互相扶助。)
(全文完)
【前期連結】彌陀會上三勸發願:(一)(二)(三)(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