繞梁韻永
《明倫》發行五十年法音類專欄回顧(二)
●編者

【唯識教典】
※《唯識三十頌研究》──簡智果老師

此專欄於二三六期(民國八十二年)開始連載,至四八七期(民國一○七年)圓滿,共計二百四十二篇,歷時廿六年。

進入《唯識三十頌》前,簡老師先指出「唯識大意」:一者,「唯識」是佛法之重心;二者,「唯識」是本宗之要義;三者,「唯識」是中道了義之教。

這部天親菩薩所造的《唯識三十頌》,簡老師在「總釋名題」說:

「唯識三十」者,即以三十首偈頌,分為唯識相(前二十四頌)、唯識性(第二十五頌)、唯識位(後五頌)三段,高建萬法唯識之法幢,闡述大乘法相之妙趣,故本頌為「單法立名」也。……此三十首偈頌,即能成立萬法唯識之道理,少字攝多義,令人易於受持也。

簡老師於連載最後一篇,引論著彰顯《唯識三十頌》:

《成唯識論》卷十云,此本《論》名唯識三十,由天親菩薩造三十頌,顯唯識理,乃得圓滿,並不須增加一頌或減少一頌,故名《唯識三十頌》。

※《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》──簡智果老師

此專欄於一六九期(民國七十五年)開始連載,至二三五期(民國八十二年)圓滿,共計五十篇,後結集成書。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為研究佛學的必讀教材,雪公將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收錄為《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》。簡老師在此書〈序〉中,說明撰寫根據及刊載因緣:

末學於民國七十年前後,奉恩師之命,於寒暑假佛學講座,學講唯識課程,百法一門,即以 恩師所編《百法》講表為主要內容,並參以唐窺基、普光,明蕅益、憨山、廣益、明昱等大師,及民國唐大圓居士諸註,作成講義,以與諸仁者切磋。

如是光陰荏苒,不覺已歷十數春秋矣,而每年寫就之講義,積漸滋多,遂於民國七十五年秋,應明倫月刊總編之邀,稍作整理,逐期刊載,計自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(《明倫》一六九期)至民國八十二年六月(《明倫》二三五期),此期間,寫寫停停,歷時近七年,刊出五十講,全文始告完成。

※《唯識簡介》──淨常(簡智果老師)

此專欄於一四七期(民國七十三年)開始連載,至一六七期(民國七十五年)圓滿,共計十九篇,後結集成書。作者淨常,即簡智果老師。

雪公言,學佛就是要改心。學唯識目的在於「知萬法之由,明無我之理,破執去煩惱,為念佛助功。」簡老師在專欄首篇即明:「千經萬論,都是指歸於如何淨心。可是在這當中,專門探究內心,教我們淨化內心的,大概要以唯識學這一門功課,最直截了當了。……唯識學的研究,正是掌握了全部佛法的重心──淨心,也抓住了佛法中最根本的泉源──心識。」

《唯識簡介》,是雪公所編《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》六門功課之一。簡老師長期於講座講授此門功課,為利大眾研學,特撰寫成文,於《明倫月刊》連載成冊。

【天臺簡介】
※天臺教觀簡介──吳明(吳思飛老師)

此專欄於民國七十二年,一二九期開始,連載十篇,作者吳明,即吳思飛老師。

天臺教義為研經之必修,吳老師首篇前言指出:

古來大德講教注經,多宗於天臺。後人欲研經教,捨天臺將難以明之矣,是故天臺教義不可不講求也。……論此宗之綱要云何?曰五時,曰八教。《四教儀》云:「天臺智者大師,以五時八教,判釋(剖判解釋)東流一代(四十九年)聖教,罄無不盡。」其要可知矣。

此專欄針對化法四教「藏通別圓」,就「釋名、對機、教法、觀法、行位」來簡介。

※天臺教觀略說講記──吳希仁老師

吳希仁老師,民國一〇一年,於明論講座開設「天臺教觀略說」課程。《明倫月刊》於四四一期(民國一〇七年)開始連載「天臺教觀略說講記」,始於謝正雄班長發起,由智光學長發心謄打逐字稿,懷德、淨業整理。現已連載五十七篇。

吳希仁老師依三大部──諦觀法師《天臺四教儀》、蕅益大師《教觀綱宗》、靜權法師《天臺宗綱要》──融通整理,用白話流暢的文字講出來,精彩透闢。

吳老師介紹「天臺學的傳承」,從龍樹菩薩造論、慧文禪師立一心三觀,到歷來大師的修證、著作及傳承事略,諸如:慧思禪師、智顗大師、章安大師、湛然大師、義寂法師、義通法師、知禮大師、諦閑大師。談到蓮社天臺的傳承,吳老師說:

此乃緣於有位出身於鹿港的高僧──斌宗法師,他在年輕的時候到內地留學,參加了諦閑大師的研究社,學習天臺教觀,而且受到諦閑大師的器重。本來諦老要留他下來當主講,他卻回到臺灣講經說法,且都以天臺學弘傳。

因為他有時到客家地區弘法,必須使用客語,因此就請屏東普門講堂的會性法師當侍者兼翻譯,而會公就從斌宗法師那裡學到了天臺學。

我們雪公一向非常重視天臺的教理,所以在民國六十三年辦內典研究班時,特別禮聘會公來臺中任教,專開天臺教典的課程,正因如此,蓮社才有這個傳承。

現已連載完別教「詮位次」,即將進入別教「明觀法」。

【淨土法門】

經論教典的研究中,針對蓮社專修的淨土法門,《明倫月刊》在「法音」多有淨土類文章刊登,並設有相關專欄長期連載。

※淨土安心法門──雪廬老人

此專欄為雪公講演《華嚴經》的其中一段。於二三七期(民國八十二年)開始連載,至二五〇期(民國八十三年)圓滿,共計十四篇,並於後結集成書。

在《華嚴》經筵,雪公將此段提出來講,彰顯其重要性:

《華嚴經》講到第十回向「安住梵行」這個地方的時候,為著與安心兩個字有關係,所以在這個地方暫且停住,先講「安心」這個表。為什麼先講這個安心呢?因為在佛家不論那一宗那一派,第一步就是先要把心安住。

三藏十二部經典,就是叫你的靈魂安住!安住就是安在一個地處不叫他動。說句好懂的話,不動心了,就叫「安心」。……往生西方則有三種安心的法門,一是至誠心、二是深心、三是回向心,有這三種心,心就不再亂跑了。

《明倫》刊出時,曾提點此雪公講經段落的珍貴:

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《華嚴經》講座,雪公老恩師講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,老恩師根據善導大師的《觀無量壽經四帖疏》,講述淨土宗的安心法門,勸所有淨業蓮友,一起把心安住在「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」。這是雪公老恩師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開示,前後總共十七次,可以視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後囑咐。

(待續)



【各集連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