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禮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研究    回學海無盡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吳聰敏  撰         臺中蓮社  印行
 
摘要 第一章 緒論
第二章 宋初佛學的發展背景 第三章 知禮的生平與著述
第四章 《妙宗鈔》的天台思想 第五章 《妙宗鈔》的淨土思想
第六章 知禮台淨融合的思想評析 第七章 結論 
附錄一 知禮生平及著作年表 附錄二 北宋初期佛教大事記   
參考文獻   

 

附錄二:北宋初期佛教大事記

 

 太祖建隆元年庚申(960

 六月,詔後周世宗顯德二年(955)未毀之寺院聽存,已毀寺所有佛像許移存。 

 高麗遣沙門諦觀持論疏諸文至螺溪謁義寂法師,天台一宗教文,復還中國。

 十二月,詔於揚州城下戰地,造寺賜額建隆,賜田四頃命僧道暉主之。帝深以三武毀教之禍為鑑,及即位屢建佛寺,歲度八千僧。  知禮誕生。

 三年壬戌(962

 詔每年試童行通《蓮經》七軸者,給祠部牒披剃。

 乾德元年癸亥(963

 河南府進士李藹造《滅邪集》以毀釋教,竊藏經以為衾,事聞,上以為非毀聖道,誑惑百姓,敕刺流沙門島。

 開寶二年己巳(969

 二月十六長春節,詔四海僧上表入殿庭,試三學十餘條,全通者賜紫衣,號曰手表僧。

 四年辛未(971

 詔成都造金銀字佛經各一藏。

 五年壬申(972

 詔雕佛經一藏,計一十三萬板。

 詔僧道,每當朝集,僧先道後,並立殿廷,僧東道西,間雜副職。

 若遇郊天,道左僧右。

 八年乙亥(975

 天下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,製永明智覺所撰《宗鏡錄》序文。

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(976

 詔僧尼復試經科。

 三年戊寅(978

 帝製新譯三藏聖教序。

 吳越王錢俶奉版圖歸朝。

 五年庚辰(980

 河中府沙門法進,請三藏法天譯經於蒲津,守臣表進,上覽之大悅,召入京師,始興譯事。

 於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院。

 八年癸未(983

 翰林贊寧奉修《大宋高僧傳》,寧乞歸錢唐撰述,詔許之。

 詔譯經院,賜名傳法,於西偏建印經院。

 雍熙元年甲申(984

 三月,日本國沙門周然來朝,乞賜印本《大藏經》,詔有司給與之。

 三年丙戌(986

 詔以御製<三藏聖教序>賜天息災等,令冠新譯經首。

 孟夏,源清著《十不二門示珠指》評《金光明玄義》別行本「此文疵謬多矣,幸為辨惑焉」。

 端拱元年戊子(988

 翰林通慧大師贊寧上表進《高僧傳》三十卷,璽書褒美,令編入大藏。

 義通圓寂,壽六十二;座下知禮和遵式為二神足。

 淳化二年辛卯(991

 翰林贊寧充史館編修。

 至道元年乙未(995

 御製《秘藏詮》等。六月,限僧尼額。詔兩浙福建路,每寺三百人,歲度一人;尼百人,度一人。誦經百紙,讀經五百紙為合格。

 二年丙申(996

 詔以御製《秘藏詮》二十卷、《緣識》五卷、《逍遙詠》十卷,命兩街僧錄箋注,入大藏頒行。

 真宗咸平元年戊戌(998

 帝製《繼聖教序》,賜天竺三藏朝散大夫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。

 宗昱《注法華本跡十不二門》并序。

 御製《崇釋論》,略云:「奉乃十力,輔茲五常,上法之以愛民,下遵之而遷善,誠可以庇黎庶而登仁壽也。」

 咸平二年己亥(999

 禮部乞罷譯經院,上以先朝盛典不許。

 三年庚子(1000

 是歲四明大旱,知禮與遵式同修光明懺祈雨,有感;太守蘇為異之,題名紀其事。

 四年辛丑(1001

 贊寧去世,王禹偁嘗讚曰:「歷詆諸家,丕顯聖道」。

 六年癸卯(1003

 二月,詔隋智者禪師科教類次刊牘,凡百五十四部,賜名《天台總錄》。

 景德元年甲辰(1004

 東吳沙門道原進呈所撰《景德傳燈錄》三十卷,帝敕翰林學士楊億等刊正,并撰序頒行。

 二年乙巳(1005

 上以諸寺住持,先是僧職選補,或非其才;至是,召見便殿,閱試行業。

 三年丙午(1006

 上以釋道二門有助世教,詔釋道歲度十人者,特放一人不試行業。

 四年丁未(1007

 契嵩生於藤州鐔津。

 上謂宰臣曰:佛教使人遷善,誠有其益,安可禁之?又,加諡孔子家玄聖文宣王。

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(1010

 十月,敕賜四明保恩院改名延慶院,准予「永作十方住持,長演天台教法」。

 四年辛亥(1011

 十一月,益州守臣李士衡,進大寺沙門仁贊編修《釋氏會要》四十卷。

 六年癸丑(1013

 八月,兵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,奉詔編修《大藏經錄》,凡二十一卷,賜名《大中祥符法寶錄》。

 七年甲寅(1014

 上曰:三教之設,其旨一也,大抵皆勸人為善;唯識達之士能一貫之,滯情偏執,於道益遠。

 天竺三藏施法護譯《佛吉祥》等經二百餘卷,參政趙安仁等潤文。

 八年乙卯(1015

 詔道釋藏經互相毀者刪去,樞密王欽若以《化胡經》乃古聖遺跡,不可削。

 詔以太宗御製《妙覺集》五卷,付傳法院編入大藏。

 九年丙辰(1016

 西土梵僧繩繩而來者多矣。

 天禧元年丁巳(1017

 七月,詔賜台州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六二○卷,住山本如勸郡人建教藏閣以奉之。

 上禁民棄父母而為僧道。

 詔賜紫袈裟與四明知禮;楊億致書知禮,確請住世。

 慶昭逝世。

 周敦頤生。

 三年己未(1019

 帝於九月大會道釋於大安殿,凡一萬三千餘人,先是建齋醮,上親臨,賜以銀藥大錢。是年,度僧二三○一二七人,尼一五六四三;道士七○八一人,女冠八九人。

 宰相王欽若出鎮錢唐,謁遵式,請講《法華》。

 錢唐月輪出沙門道誠,以朝廷覃恩普渡,撰《釋氏要覽》三卷,為出家者眾法之須知,行於世。

 十二月,楊億卒。

 四年庚申(1020

 駙馬李遵勗錄知禮行實奏上,特賜法智大師之號,宣旨在世演教。

 九月,知禮撰《觀經疏妙宗鈔》,教演天台,行歸淨土。

 五年辛酉(1021

 帝遣內侍俞源清至四明,請知禮領眾修法華懺三日,爲國祈福,知禮爲述《修懺要旨》一卷。

 是歲天下僧數三九七六一五人,尼六一二四○人。

 乾興元年壬戌(1022

 章懿太后請遵式為國行懺,乃著《金光明護國儀》,因奏乞天台教文入大藏。

 智圓撰《光明玄表微記》提出「詞鄙、義疏、理乖、事誤」四失,再次否定廣本。

 仁宗天聖元年癸亥(1023

 內臣楊懷古降香入天竺寺,遵式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為請。

 知禮撰《金光明玄義拾遺記》,破斥智圓《光明玄表微記》執略本之非。

 二年甲子(1024

 詔賜天台教部入藏,遵式撰《教藏隨函目錄》,略述諸部文義。

 五年丁卯(1027

 沙門惟淨等編修《大藏經目錄》三卷(缺上卷),上賜名《天聖釋教錄》。

 六年戊辰(1028

 四明知禮大師卒,世壽六十九,僧夏五十四。

 明道元年壬申(1032

 天竺遵式慈雲懺主卒,世壽六十九,僧夏五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