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禮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研究    回學海無盡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吳聰敏  撰         臺中蓮社  印行

 

摘要

第一章 緒論

第二章 宋初佛學的發展背景

第三章 知禮的生平與著述

第四章 《妙宗鈔》的天台思想

第五章 《妙宗鈔》的淨土思想

第六章 知禮台淨融合的思想評析

第七章 結論 

附錄一 知禮生平及著作年表

附錄二 北宋初期佛教大事記   

參考文獻 

 

 

參考文獻

   

佛學類 

一、經 論

 

〔後漢〕支婁迦讖譯:《佛說般舟三昧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三冊(台北:佛陀教育基金會)

〔曹魏〕印度沙門康僧鎧譯:《佛說無量壽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二冊。

〔元魏〕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: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》(又名《往生論》)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二十六冊。

〔北魏〕曇鸞《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冊。

〔東晉〕天竺居士竺難提譯:《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二十冊。

〔東晉〕佛馱跋陀羅譯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六十卷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九冊。

〔劉宋〕西域沙門畺良耶舍譯: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 第十二冊。

〔劉宋〕罽賓沙門曇摩密多譯: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九冊。

〔蕭梁〕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:《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八冊。

〔蕭梁〕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:《文殊師利問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四冊。〔梁〕真諦三藏譯: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二冊。

〔梁〕真諦三藏譯:《攝大乘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一冊。

〔北涼〕曇無讖譯:《大般涅槃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二冊。

〔姚秦〕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: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二十五冊。

〔姚秦〕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:《中觀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冊。

〔姚秦〕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:《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八冊。

〔姚秦〕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: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二冊。

〔姚秦〕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:《妙法蓮華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九冊。

〔姚秦〕鳩摩羅什譯:《十住毘婆沙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二十六冊。

〔姚秦〕鳩摩羅什譯: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四冊。

〔姚秦〕涼州沙門竺佛念譯: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二十四冊。

〔隋〕天台智者大師撰: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隋〕吉藏:《大乘玄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五冊。

〔隋〕吉藏:《法華玄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四冊。

〔隋〕吉藏:《淨名玄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八冊。

〔隋〕沙門吉藏撰: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隋〕淨影慧遠:《大乘義章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四冊。

〔隋〕淨影慧遠: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隋〕智者大師說、門人灌頂記: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三冊。

〔隋〕智者大師說、門人灌頂記:《摩訶止觀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隋〕智者大師說、章安尊者記: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四冊。

〔隋〕智顗:《五方便念佛門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隋〕智顗:《法界次第初門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隋〕智顗:《淨土十疑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隋〕智顗說、灌頂記:《四念處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隋〕智顗說、灌頂記:《金光明經文句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。

〔隋〕智顗說、灌頂記:《阿彌陀經義記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隋〕智顗說、灌頂記:《請觀音經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。

〔隋〕智顗說、灌頂錄:《金光明玄義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。

〔隋〕智顗廣疏、湛然節略:《維摩經略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八冊。

〔隋〕菩提燈譯: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七冊。

〔隋〕僧就輯:《大方等大集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三冊。

〔唐〕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八十卷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十冊。

〔唐〕天台沙門湛然述:《止觀大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唐〕天台沙門湛然述:《法華玄義釋籤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三冊。

〔唐〕天台沙門湛然述:《金剛錍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唐〕玄奘譯:《成唯識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一冊。

〔唐〕圭峰沙明宗密:《原人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五冊。

〔唐〕圭峰宗密: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七冊(台北:新文豐出版社)

〔唐〕沙門法藏撰:《大乘起信論義記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四冊。

〔唐〕宗密:《普賢行願品疏鈔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三十三冊。

〔唐〕宗密:<禪源諸詮集都序>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八冊。

〔唐〕迦才:《淨土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唐〕毘陵沙門湛然述: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唐〕荊溪湛然大師述:《法華文句記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四冊。

〔唐〕清涼澄觀述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六冊。

〔唐〕智儼:《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五冊。

〔唐〕湛然述:《止觀義例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唐〕善導大師集記: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唐〕窺基: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五冊。

〔唐〕窺基:《彌勒上生經贊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八冊。

〔唐〕懷感:《釋淨土群疑論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七冊。

〔宋〕可度:《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○冊。

〔宋〕四明沙門知禮述: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;日東沙門實觀分會: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三十二冊。

〔宋〕四明沙門知禮述:《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宋〕永明延壽集:《宗鏡錄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八冊。

〔宋〕孤山智圓述:《請觀音經疏闡義鈔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。

〔宋〕知禮《十不二門指要鈔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宋〕知禮述:《金光明玄義拾遺記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。

〔宋〕知禮述:《觀音玄義記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四冊。

〔宋〕草堂處元:《止觀義例隨釋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九十九冊。

〔宋〕高麗沙門諦觀錄:《天台四教儀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元〕宗寶編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八冊。

〔元〕蒙潤《四教儀集註》(台南:和裕出版社,1993年)

〔元〕懷則:《淨土境觀要門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明〕天台幽溪沙門傳燈鈔:《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九十一冊。

〔明〕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: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三十七冊。

〔明〕幽溪傳燈:《生無生論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明〕智旭蕅益:《佛頂文句》《蕅益大師全集》第七冊(台北:佛教書局,1989年)

〔明〕智旭蕅益:《教觀綱宗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明〕雲棲祩宏:《阿彌陀經疏鈔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三十三冊。

〔明〕蕅益:《靈峰宗論》,《蕅益大師全集》第十六冊至第十八冊。

〔明〕蕅益編選《淨土十要》(台北:人生雜誌社,1958年)

〔清〕性權:《天台四教儀註彙補輔弘記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二冊。

〔清〕堅密成時:《觀經初心三昧門》,《淨土十要》第三種(台北:人生雜誌社,1958年)

諦閑大師撰:《觀經疏鈔演義》,《諦閑大師遺集》第一冊(台北,佛教出版社,1947年)

靜權:《天台宗綱要》(台北:佛教出版社,1979年)

會性:《大藏會閱》(台北: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1979年)

 一、史傳 

〔梁〕慧皎:《高僧傳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五十冊。

〔唐〕文諗、少康合編:《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》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五十一冊。

〔唐〕道宣:《續高僧傳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五十冊。

〔宋〕志磐:《佛祖統記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三一冊。

〔宋〕普濟:《五燈會元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三八冊。

印順:《印度之佛教》(台北:正聞出版社,1985年)

呂澂:《中國佛學源流略講》(台北:里仁書局,1998年)

李世傑:《宋代天台教理史》,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五十六冊(台北:大乘文化,1980年)

杜潔祥編:《中國佛寺志彙編》(台北:明文書局,1980年)

望月信亨作、釋印海譯:《中國淨土教理史》(台北:慧日講堂,1974年)

湯用彤:《隋唐及五代佛教史》(台北:慧炬出版社,1997年)

湯用彤: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》(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98年)

釋慧嶽:《知禮》(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5年)

 三、纂集

〔梁〕僧佑:《弘明集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五十二冊。

〔唐〕道宣:《廣弘明集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五十二冊

〔唐〕道綽:《安樂集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宋〕柏庭善月述:《山家緒餘集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一冊。

〔宋〕四明沙門宗曉編:《四明尊者教行錄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,(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○冊)

〔宋〕永明延壽:《智覺禪師自行錄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一一冊。

〔宋〕永嘉沙門繼忠集:《四明仁岳異說叢書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九十五冊。

〔宋〕延壽《萬善同歸集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八冊。

〔宋〕知禮:《四明十義書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。

〔宋〕景德法雲編:《翻譯名義集》(台北:建康書局有限公司,1956年)

〔宋〕雲間沙門可觀述:《山家義苑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一冊。

〔宋〕雲間沙門可觀述:《竹庵草錄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一冊。

〔宋〕繼忠集:《法智遺編抉膜書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九十五冊。

〔宋〕繼忠集:《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六冊

〔元〕天如惟則:《淨土或問》,《大正新脩大藏經》第四十七冊。

〔明〕大佑:《淨土指歸集》,《卍續藏經》第一○八冊。

〔清〕寒山寺沙門上宏:《西方公據》(苗栗:大德寺印經會,1995年)

 太虛:《太虛大師全書》(台北:善導寺佛經流通處,1980年)

 李炳南:《李炳南老居士全集》(台中:青蓮出版社,1991年)

 潘桂明等:《中國佛教百科全書.歷史卷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)

 潘桂明、吳忠偉:《中國天台宗通史》(南京:江蘇古籍出版社,2001年)

 專著類 

 一、經部 

〔漢〕毛公傳、鄭玄箋〔唐〕孔穎達疏:《毛詩正義》,《十三經注疏》第二冊(台北:藝文印書館,1976年)

〔漢〕鄭玄注〔唐〕孔穎達疏:《禮記正義》,《十三經注疏》第五冊。

〔魏〕何晏注〔宋〕邢昺疏:《論語注疏》,《十三經注疏》第八冊。

〔晉〕郭璞注〔宋〕邢昺疏:《爾雅注疏》,《十三經注疏》第八冊。

〔明〕蕅益《四書蕅益解》(高雄:高雄淨宗學會,1993年)

 二、史志 

〔東漢〕班固:《漢書》,《新校本二十五史》卷六十八(台北:中央研究院)

〔北齊〕魏收:《魏書》,《新校本二十五史》卷一百一十四。

〔宋〕歐陽修、宋祁:《新唐書》,《新校本二十五史》卷五十二。

〔宋〕歐陽修:《新五代史》,《二十四史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)

《杭州府志》,《中國方志叢書》第一九九號(台北:成文出版社)

《錢塘縣志》,《中國方志叢書》第一九二號。

 方豪:《宋史》(台北,文化大學,1988年)

 梁廷燦:《歷代名人生卒年表》(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79年)

三、思想 

〔宋〕朱熹:《朱子文集》(台北:藝文印書館,1968年)

〔宋〕陸象山:《象山全集》(台北:中華書局,1969年)

〔明〕王陽明:《陽明全書》(台北:中華書局,1970年)

冉雲華:《永明延壽》,《世界哲學家叢書》(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9年)

冉雲華:《宗密》,《世界哲學家叢書》(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88年)

牟宗三:《佛性與般若》(台北:學生書局,1997年)

吳汝鈞:《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1995年)

吳汝鈞:《佛學研究方法論》(台北:學生書局,1996年)

張曼濤:《天台學概論》,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五十五冊(台北:大乘文化,1979年)

張曼濤:《天台思想論集》,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五十七冊。

張曼濤:《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》,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五十六冊。

張曼濤:《天台典籍研究》,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》第五十八冊。

湯用彤:《理學、佛學、玄學》(台北:淑馨出版社,1992年)

馮友蘭:《中國哲學史新編》(台北:藍燈文化公司,1991年)

董平:《天台宗研究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)

熊琬:《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1985年)

賴永海:《湛然》,《世界哲學家叢書》(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3年)

四、文集 

〔唐〕白居易:《白氏長慶集》,影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第1080冊(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1983年)

張心澂:《偽書通考》(上海:上海書店出版社,1998年)

陳寅恪:《陳寅恪先生論文集》(台北:三人行出版社)

賴永海:《佛學與儒學》(台北:揚智文化公司,1995年)

期刊論文 

太虛:<賢首學與天台學之比較>,《太虛大師全書》第二冊(台北:善導寺佛經流通處,198011

王志遠:《宋初天台佛學窺豹》(高雄:佛光出版社,1992年)

古天英:<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之淨土法門探索>,《慧炬》第二六九期(台北:慧炬雜誌社,198611

佛智撰:<知禮大師的生平與思想>,《閩南佛學院學報》(廈門:閩南佛學院,19956

何國銓:《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》(台北: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,1982

年)。

洪志明:《宗密及其原人論研究》(高雄:高雄師大碩士論文,1987年)

徐惠珍:<從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管窺淨土法門之圓融>,《慧炬》第二三九、二四○期(台北:慧炬雜誌社,198456

張清泉:《北宋契嵩儒釋融會思想》(台北:文津出版社,19987

陳玉文:《四明知禮「釋難扶宗記」之研究》(台北: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1989年)

陳英善:<從湛然《十不二門》論天台思想之演變>,《中華佛學學報》第九期(台北:中華佛學研究所,19967

陳英善:<從觀心評天台山家山外之論爭>,《諦觀》第七十四期(台北:諦觀雜誌社,19937

曾其海:<山家派知禮的佛教哲學思想>,《哲學與文化》第二五二期(台北:哲學與文化雜誌社,19955

黃啟江:<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>,《故宮學術季刊》(台北:故宮博物院,1996年)

董平:<論宋代天台宗山家、山外之爭>,《普門學報》第三期(高雄:普門佛學院,20015

蔡纓勳:《善導思想之研究》(台北: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,1995年)

蔡惠明:<中興天台的知禮大師>,《內明》第一九九期(香港:內明雜誌社,1988

10

蔡惠明:<知禮大師的淨土思想>,《明倫》第二七二期(台中:明倫雜誌社,1997

10

羅香林:<唐代三教講論考>,《東方文化》一卷一期(香港: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,19541

鹽入良道撰、李世傑譯:<天台思想的發展>,《佛教思想(二)在中國的發展》125157(台北:幼獅文化事業公司,1987年)